1
自認為,最近自己修煉的還不錯,和兒子的溝通還算順暢。
晚上兒子畫畫課結束后回去的路上,莫名其妙哼哼起來。因為開車沒聽太清楚,我理解的是他喜歡托馬斯貼畫,可老師給的是別的。
我用盡平時所有的招數,安慰、哄、轉移話題、假裝生氣要發脾氣……都不管用,他還是不停地在我耳邊哼哼哼,我真的很想揍他。
2
我:“你到底想要什么?”
兒子:“我就想要托馬斯貼畫!”
我:“你想要托馬斯貼畫,可是老師獎勵你的是別的,對嗎?下次老師獎勵貼畫的時候,問老師能不能讓你自己選,好不好?”
兒子:“是有兩個貼畫,托馬斯貼畫丟了。哼哼哼……”
我(努力壓著火):“想一想,貼畫是怎么丟的?”
兒子:“我去惠子老師畫畫的教室時,掉在門口了。哼哼哼……”
我:“怎么還哼哼哼,你自己弄……”意識到說話方式不對,我立馬轉換話鋒:“我們先回家,媽媽得專心開車,你不能打擾媽媽開車,知道嗎!”
兒子:“哼哼哼……”
3
終于開回院里,把車停好,我想和他商量先回家再討論解決方案。情緒更加激烈了,耍賴不肯下車。
我(強壓怒火):“你知道貼畫為什么會掉嗎?因為你跑來跑去、它就這樣一點點滑下來了(我的手順著他的衣服往下滑)。咱們以后一定要保護好貼畫,把它裝在口袋里,這樣就不會掉了,是不是?”
兒子沉浸在自己的情緒中,沒有接受我的提醒。
忽然想起書中講的體會孩子的感受,我轉身看著兒子輕聲說:“最喜歡的貼畫丟了,好傷心,是不是?媽媽喜歡的東西丟了,媽媽也會很傷心的。”
得到認可和理解,兒子立刻貼過來,連連點頭,但依然沉浸在傷心的情緒中。
感受到兒子的傷心,我做了最后的嘗試:“那咱們把馬甲打開看看,貼畫會不會只是往下滑了、但還沒掉下去……”話還沒說完,“呀!”我倆同時驚呼,兒子立馬破涕為笑。
兒子小心翼翼將寶貝放進口袋,以后,他會更加珍惜、愛護他心愛的寶貝。
4
傾聽:傾聽孩子的聲音,了解他的真實需求。
我們往往只是從自己的角度出發——他的哼哼惹我煩了,卻對孩子的反常情緒視而不見。很少深入思考:他為什么哼哼?為什么怎么安慰都不管用?
想想,如果是我們自己,面臨同樣的問題,會是什么感受。問題就輕松解決了。
如果我不由分說揍他一頓,只會壓制孩子正常的情緒表達,對他后期的性格培養有害無益。
人與人之間,多考慮“如果我是對方,我會是什么感受”,世界會和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