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是父母,孩子有一天對你說自己不想上學了,你會怎么說?
勃然大怒,訓斥孩子一頓,讓后強行把他送到學校?
還是詢問他為什么不想上學了,聽他訴說?
或者給孩子講上學的好處和不上學的后果?
有一位媽媽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她是如何做的呢?
一天,明明說自己不想去上學了。媽媽聽后沒有給他講上學的好處,也沒有問他為什么不想上學了,而是問他“不上學準備在家干什么?”孩子說“看電視”,媽媽又詢問看什么節目,里面的主人公都有誰,他們的什么本領吸引孩子,最后一直追問到主人公的本領是在哪里學到的,孩子脫口而出“在學校”,媽媽又問他“想不想去學”,孩子表示想去,但是不喜歡學校里老是欺負別人的同學。
這位媽媽和孩子的談話,不同于日常家長的親子交流。她善于引導,突破孩子心理防御,得到孩子的信任,也弄清楚了孩子不想上學的真正原因,最后促使孩子主動回到了學校。
類似于這樣的話題情景屬于高難度對話,在這場親子對話中,這位媽媽使用了高難度對話中詢問的方法,先順著孩子說的話聊輕松的話題和孩子感興趣的內容,和孩子達成感情共鳴,使孩子卸下防御,得到孩子信任,獲得有用信息,用孩子感興趣的方式,讓孩子明白是非,做出正確的選擇。
高難度對話中的詢問,有三個步驟:
1.詢問前需要暖場和前奏。可以采用閑聊方式收集信息,找到對方感興趣的話題,進入談話前奏,找到對方都能接受的點進行對話。
2.核心詢問。第一步。先說公開性問題,再論是非。明明的媽媽聽說明明不想上學時,并沒有直接說這樣不好。第二步,預留臺階。不要步步緊逼,給孩子說不上學的不良后果。明明媽媽通過和明明的聊天,給孩子臺階,也給他思考的空間。第三步,適當沉默。明明在媽媽最后問他“想不想去學”的時候,沉默了一會,媽媽也耐心等了一會,明明終于說出了自己真實的想法。
3.用封閉性問題,聚焦共識。
最后明明媽媽可以和孩子明確一下“是明天早上按時去上學吧”,孩子點頭后,上學這件事就達成共識了。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