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同學云霞的弟弟亞民夫婦在馬德里開飯店,但他們開的是西班牙餐館,弟媳不僅自己能夠掌勺做出讓本土人認可的西班牙菜式,還要教來自南美洲的手下幫廚如何做菜。在餐館、酒吧云集的馬德里,他們位于市中心的餐館客源穩定,生意不錯。
我和云霞母女這次來馬德里,隨時可去他們餐館就餐,女主人在廚房發號施令,給我們上這個,上那個的,有時還親自給我們做,我還是第一次體驗這種“餐館是我家,吃飯不要錢”的座上賓待遇。
女主人熱情有加,恨不得把拿手的西班牙菜品都做給我們吃,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一個是冷湯,一個是雞蛋餅。
冷湯端上來,我還以為是國內吃過的濃湯,紅紅的,嘗一口卻是冷的,但非常好喝。原來,這是用生的番茄、胡蘿卜、紅辣椒、大蒜等蔬菜加面包、橄欖油、鹽和胡椒粉做成的一道湯。是西班牙很普遍的湯品。
我奇怪,不加熱湯怎么會濃濃稠稠的?女主人介紹說,湯里不加一滴水,面包和其他蔬菜經過高速粉碎攪拌后就成了這種濃湯樣。因為制作工序比較繁瑣,所以她一次就做15公斤的食材,成品湯滿滿三大桶,放在冰箱冷藏,可以用上好幾天。
雞蛋餅是用土豆和雞蛋做的,是當地人最喜歡吃的早餐食品之一。兩樣食材很普通,但用了西班牙的制作工藝,成為風味特別的美食。制作關鍵是土豆要用小火在油里炸熟,很費工夫,外面不能像肯德基薯條那樣炸硬,要慢慢炸到酥軟為止,然后與雞蛋液混在一起攤成2厘米厚的餅。我問,把土豆放在水里煮熟不行嗎?女主人回答,只有在溫油里炸熟的土豆才能作出這種口味的雞蛋餅。
多日來,我已經領教了西班牙餐飲“食不厭精,膾不厭細”的一面,普通食材的很多吃法突破了我的認知。比如早餐我點個羊角面包,最后廚房里端出的是一個壓扁了的、大大的、夾著奶酪和火腿的、熱的羊角三明治,完全改變了性狀,而且一個人根本吃不了。
然而,亞民夫婦鐘愛的還是中餐,勞累了一天,回到家里必定要做上一頓中式晚餐犒勞自己的中國胃。在馬德里有7至8萬華人,已經形成一個類似唐人街的華人集聚地,越來越多的中國食材在馬德里落地,可以不費勁地在家過中國日子。
今年中秋,華人都過團圓節,中餐館人滿為患,亞民夫婦招呼我們一起在家過節。一看,是滿滿一桌似乎久違了的中國菜肴,有芋艿、毛豆、烤鴨、月餅等傳統的中秋必吃食品,還有中國人難以割舍的紅燒肉鹵蛋,炒青菜等。我們這些去國離鄉者在特殊的日子從這桌菜里獲得心靈的慰藉。
不過,女主人最后端上桌的,是比海鮮飯高級的西班牙龍蝦飯,照顧到我們的口感習慣,飯燒得較熟,不夾生。女主人自己不吃,說每天聞都聞飽了,而我們不僅吃得口齒留香,剩下的第二天早上燒泡飯,吃得鍋底朝天。
十五的月亮十六圓,西班牙也一樣。亞民夫婦似乎覺得中秋節沒有在飯店里招待我們有點過意不去,第二天晚上請上我們和他們朋友一家人去中餐館再吃團圓飯。
時間已是8點半,西班牙人的晚餐剛剛開始,餐館里的圓臺面預訂一空,店員說,還有一桌預訂11點鐘來吃,可以讓我們先吃,但務必在11點鐘之前吃完。根據介紹,西班牙人的作息時間讓全世界不適應,早上9、10點鐘是他們早餐時間,下午3點鐘開始午餐,5點鐘去上下午班,晚上8點鐘下班。
西班牙也是一個注重室內外環境裝飾和布置的國家,我們所到之處,餐廳酒吧普遍雅致宜人。而這家中餐館與在其他國家看到的中餐館類似,室內裝飾總是土中帶俗,完全不能與所在國的餐廳PK ,這家也是如此。
然而,一盆盆菜品上桌,立即贏得交口稱贊,不僅量很大,更重要的是味道正宗,一點也不比國內餐廳做得差。雖然都不是什么高檔食材,但每一個菜都很有滋味。用紅棗夾糯米粉做的“心太軟”,甚至比我在國內吃過的還好吃,棗子竟能做得有點脆性,和著軟糯的芯子一起吃,不僅香甜,口感也很特別。蟶子炒得鮮嫩肥厚,吃著很過癮。家常豆腐用的是嫩豆腐,也比國內吃過的口感好,還有蟹炒年糕,炒山粉(山芋粉條)都是滿滿的中國味道。席中還上了一盆生蠔,是西班牙人的最愛,他們常當小吃,這也是飲食西化的云霞侄子小淵的最愛,而我們則不敢嘗試。
整桌菜品的價格4、5歐,7、8歐不等,多寶魚等海鮮也就十多歐。對西班牙人來說,這樣吃頓飯很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