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那年花開月正圓》已經落幕了,孫儷再一次向大家證明了自己不斷飆升的演技。孫儷的微博是我一直頂置的,因為它是行動指南,生活風向標。
對待工作她從來都是少而精,不滿足現狀。通過嘗試不同的角色磨練自己,用心標記劇本,用心揣摩角色,永遠期待下一個更好的自己。
生活中,瑜伽、禪修等是她一向堅持的。
每逢節氣她一定提醒大家泡腳,有人稱她為“泡腳推廣大使”。飲食作息方面,平時她基本不到十點就睡了,要是臉上長痘就立馬喝淡鹽水并連續吃幾天素。
她從不會把工作上的負面情緒帶到家庭里,陷入角色時就會找心理醫生進行疏導。
孫儷最讓我佩服的是她的包容,博大的愛。
父母很早離婚,給了孫儷很大的打擊,甚至一度記恨父親和繼母,想著有一天自己發達了讓他們后悔當初的決定。
然而當自己有名有利了發現父親過的不好時,她更多的是心疼。本想著原諒父親媽媽會傷心,然而母親卻已不再計較過往。
孫儷的人生是自律的,不然已經35歲的她不會擁有超好的皮膚,豐順的事業,美滿的家庭。
而這背后是愛影響著她。孫儷盡管從小生活在單親家庭,但母親給予她的愛與支持,潛移默化的讓她擁有了更多的包容、豁達、堅忍與內心的善良。
02
? ? ? ?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 ? ? ? ? ? ? ? ?【美】M·斯科特·派克
? ? ? ? ? ? ?豆瓣評分:8.4(55430人評價)
這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學著作。它出自杰出的心理醫生斯科特·派克。
本書包含四個部分:自律、愛、成長與信仰、恩典。
作者認為:幾乎人人都有心理問題,只不過程度不同而已;幾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只不過得病的時間不同而已。
心智的成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艱苦的旅程。派克從四個方面告訴我們心智該如何成熟。
一、解決問題的關鍵“自律”
人生苦難重重,問題與痛苦未曾從我們的生活中消失過,它們總會接踵而來。
想要解決人生問題的關鍵就在于自律,而自律的原動力是愛。
那么究竟什么是自律?M·斯科特·派克認為:“簡單地說,所謂自律,就是主動要求自己以積極的態度去承受痛苦,解決問題。”
他指出自律有4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于事實、保持平衡。
這四個原則可以說刷新了我對“自律”這個詞的認識。以前我所認為的“自律”僅僅就是在行為上能夠很好的自我約束,抵抗誘惑,對自己制定的目標計劃可以執行到底。現在看來這種認識太過表面話,雖然也對但是沒有深層次剖析它的本質。
推遲滿足感
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后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
可是我們大多數人往往更喜歡“先甜后苦”,只顧享受眼前的安逸,等到痛苦來臨的時候不知所措、抱怨、焦慮。
派克指出,對于做不到“推遲滿足感”的人,大部分跡象表明,家庭教育起著很大的作用。
承擔責任
面對屬于自己的問題。勇敢的說:“這是我的問題,要由我來解決!”
許多心理問題者往往是責任感出現問題所導致的。他們大多數不是患有神經官能癥就是人格失調癥。不少人兼具兩種癥狀。
神經官能癥患者總覺得自己能力不如他人,最常說的話就是“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本不應該”。
人格失調癥患者往往認為出現的問題和自己無關,他人和外界是導致問題的根源。他們常把“我不能”、“我不可能”、“我不得不”掛在嘴邊。在他們意識里,自己的行為是迫于外界壓力的無奈之舉。
派克指出幾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官能癥或人格失調癥。就連他自己也不例外。
派克在本小節末尾引用了美國黑人作家埃爾德里奇·克里佛的一句話:“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
所以面對生活中的問題、困難,一定要勇于承擔,積極應對。逃避責任或著尋找替代品最終只會讓自己陷入痛苦的深淵,無法自拔。
忠于事實
也即杜絕虛假。但是很多人對事物缺乏興趣,漠視事實,故步自封。
派克將人的一生比喻為繪制地圖。繪制人生的地圖很難,需要我們不斷修訂,才能使地圖的內容準確翔實。
世界瞬息萬變,所以我們觀察世界的角度也要時刻更新,不可做井底之蛙。同時敢于接受外界的質疑和挑戰,以實際行動改變自己。
要知道當我們貧窮時,世界是一個樣子;我們富有了,世界又是另外的樣子。
保持平衡
保持平衡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
現在社會節奏越來越快,人心也越來越浮躁。大多數人都不喜歡受委屈,遇事就發脾氣。結果問題不但嚴重化,也給我們的心理造成傷害。
生氣是我們必不可少的反擊方式,一個人沒有脾氣,只會受人欺凌。
但是逢事以發脾氣去解決是無能的表現。
所以要想人生順遂,我們不但要有生氣的能力,還要具備克制脾氣的能力。
建立一套靈活的情緒系統。以不同的方式,恰當地表達生氣的情緒。
有時委婉,有時直接,有時平和,有時也可簡單粗暴。總之要把持得當。
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
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誘惑,拒絕誘惑的過程肯定是痛苦的,但是只有放棄我們才能獲得新生。
二、自律的原動力“愛”
派克在論述自律時無時無刻不在提到一個字“愛”,它是自律的原動力。而自律是將愛轉化為實際行動的具體方法。人們之所以愿意去承受痛苦,正是因為愛。
父母對孩子的愛,孩子對父母的愛,情人之間的愛,朋友之間的愛,自己對自己的愛。愛是多種形式的。
派克認為愛是獨立的,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卻彼此約束著對方。
我有一個阿姨,年輕時跟著丈夫吃了好多苦,兩人感情特別深。經過數十年的奮斗,二人終于有了一份不錯的家底。
阿姨年輕時喜歡服裝設計,她特別有天賦,自己開過裁縫店。
但因為從來沒有系統地學過,所以想著日子安穩了,終于可以深造一下。沒想到丈夫極力不同意。
他對阿姨說,我們吃了這么多苦,現在有錢了,你就應該好好享受,學什么服裝設計,你想要什么衣服我都可以買給你。
盡管阿姨非常想學服裝設計,但因為丈夫不同意,她怕影響之間的感情,于是就放棄了。但每次聚會時,阿姨都會感到非常遺憾。
其實包辦一切或著用自己以為是愛的方式愛對方,只會讓對方感到壓抑。真正的愛是要尊重彼此的獨立,在這個過程中,孤獨與寂寞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在這一節詳細、全面地論述了愛。
過分的依賴是病態的。人應該學會自尊自愛。墜入情網式的愛是怎樣的。愛的表現形式以及什么是真愛。
這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所以建議大家有機會一定要去閱讀。
三、成長與信仰
派克告訴我們: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對人生的認識和了解就屬于信仰的范疇。
所以我覺得我們每個人都是有信仰的,不過有的人只把它存在于自己的潛意識里,無法被清晰準確地表達出來。
而這份信仰總會在我們遇到困難、挫折時以它強大的力量來支持我們。
四、恩典
回顧自己的所有經歷,我們似乎都有處于危機但同樣無比幸運的那一刻。
那一刻應該就是“恩典”吧!
但這并不代表我們可以不努力,不規劃,不采取任何措施去等待“恩典”的出現。因為生活不會每時每刻都充滿幸運。
所以感恩那些出現過的幸運,積極面對生活。相信當你對世界充滿愛時,世界也對給予你更多的“恩典”。
03
讀完《少有人走的路》,我不斷反思自己,為什么總感覺自己與別人差距很大,對好多事不如意,其實這些都取決于自己的認知。
羨慕別人優越時,自己卻不能自律,羨慕別人幸福時,卻忽視了自己所擁有的“小確幸”。所以我們總是活在患得患失之中。
每個人都是幸運的,每個人都是可以變得優越的,只要自己想改變,一切都會成為可能。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很實用但也需要細細品味的心理書籍。
以上對本書的看法或解讀僅代表我個人,而這些也只是全書要傳達的一小部分,里面還有大量可以挖掘的對我們有用的信息。
所有的好書,都需要自己閱讀。
因為每個人捕捉的點不一樣。對別人來說不重要的,也許就會刷新你的認識,改變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