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是個什么狀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以孔老夫子的說法,中年就是在于不惑的狀態。所謂不惑并非是指什么都懂,而是指有自己的原則和處事方式,堅持自己的底線,有自己人生發展方向,更有基于過去經歷所沉淀出來的判斷力,因此謂之不惑。
當80后也開始步入中年時,我們發現,這個社會充斥著一股懷舊的味道,像電影題材“致青春”、“那些年”,看的雖然是不一樣的青春和那些年,但不防礙大家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淚。
有人懷舊,有人吐槽,姜文有寫過一篇文章叫《狗日的中年》也曾經高頻出現在朋友圈,很多人深以為然,對憤中姜文點贊,且不論該文是否姜文所寫,就文中觀點,也得到很多人的認可,然而,中年就一定是狗日的嗎?
是,也不是。
事物總是有兩面性的,如果只看到一面就否定全部,未免過于悲觀,其實中年除了有秋葉般靜美的心境,也可以有如夏花般燦爛的活法,擁有的前提是你選擇面對的態度。
有的人剛步入中年,就發現危機四伏,家里上有老下有小,思維上與時代開始脫節,事業上出現瓶頸,身體也開始力不從心,于是各種的郁悶與煩躁。
而有的人卻發現,中年階段才是人生創造力最旺盛的階段,經過多年的積累,無論在知識、能力、經驗、還有財務方面都達到頂峰,正是去實現自己夢想的時候。
是的,中年階段應是人一生中的黃金時段,正是去開拓事業,提攜后輩,創造價值的最佳年華。
人總是在不同階段有不同階段的煩惱,少年時為學業煩惱,青年時為打拼煩惱,中年時為瓶頸煩惱,老年時為健康煩惱,似乎每個階段都可以罵一句:狗日的XX。
張愛玲說:“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人生看似美麗,實際充滿了煩惱,既然煩惱是不可避免的,那么為什么要把焦點放在煩惱之上呢?
年齡并不是產生問題的根源,只要不放棄,一切問題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
杜甫詩云:人生七十古來稀。但現代人的七十還上山去種橙,比如在75歲高齡籌了1000萬,包下了哀牢山上2400畝的政府農場,種橙的禇時健老爺子,在今天已近90高齡的他,憑借著辛苦培育的褚橙,成為中國名副其實的“橙王”,當記者采訪他老人家時,老爺子慢悠悠地說:年輕人不要著急,我八十多歲了還在摸爬打滾。是的,對于褚老來說,我們都太著急了。
有位知名女星對比她年輕一輪的女演員說:“你現在有的我都曾經擁有過,但我現在所擁有的,你的未來可不一定會有。”這種篤定的自信,也只有到了中年,經歷人生百態、浮浮沉沉,才可以從容淡定、信手拈來。
人到中年,可以安然地泡一杯香茗,褪去年輕人的浮躁與偏激,以篤定的心態面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最好的人生,恰似人到中年,既有敏感的靈魂又有粗糙的神經,既有滾燙的血液又有沉靜的眼神,既有深沉的想法又有世俗的趣味,既有仰望星空的詩意又有腳踏實地的堅定,經歷了長夜,守到了黎明,穿行過黑暗,還相信陽光,帶著強大的內心上路,臉上有謙卑的笑容與自信的目光,一路看山看水,只歇不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