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此稿為何上頭條
俗話說,行行有門,門門有道,道道有巧,但這個門道和技巧光靠別人教是不夠的,更多的是靠自己去悟。我的回憶主線是以時間順序來串聯的,專家說我這叫“編年體”。我也不懂什么體,反正是沿著時間順序,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中間穿插一點時空轉換的片斷。
寫新聞要注意選擇角度,我是從實踐中摸索出來的。
還是1980年的時候,我剛開始搞報道時間不長,一點沒有門,就是天天傻跑,騎著破自行車,挨鐵路建設工地跑,挨施工連隊跑。我給自己定的任務是:一星期要往郵局的信箱里投入兩篇經過“三見面”的稿子,不完成這個任務不休息。
有一天,我正在修理連采訪,季炳章老師打電話興奮地告訴我:“你寫的‘抓干部模范作用、抓機械配合管理、一營兩個月完成三個月任務’的稿子,登在今天的頭版頭條了。”
我一聽,差點蹦起來。那時的刊稿率是3%多一點,一個報道骨干一年也刊登不了幾篇稿子的,上頭版頭條就更是一種奢望了。采訪也不采了,騎上車悶著頭使勁蹬,就想一步就回到團部機關?;貋硪豢?,原來是上一周寄出去的一篇稿子,從主標題、副標題、一直到內容及標點符號,原封未動,全部刊登了。我連續看了好幾遍,看過來又看過去,看什么呀,一是高興,頭一次上頭版頭條呀。二是想不明白:我每周都寄出稿子,雖然也隔三差五的刊登個豆腐塊什么的,為什么這篇稿子能上頭版頭條呢?晚上躺在床鋪上,我還在琢磨還在想,后來一拍腦袋、眼睛一亮:哦,可能是這樣!哪樣?選角度選取對了。
當時是5月底,是施工生產的黃金季節,我就想抓個完成任務好的單位采寫一篇怎么抓住黃金季節掀起施工高潮的稿子。我騎著我的專車到處轉,有一天,來到懷柔附近懷河大橋建設工地的一營營部,正好看見我的老首長、原修理連指導員王芳凡,他已經高升到一營擔任教導員了,他一見我,就喊我到他屋里去,王教導員說:“我給你提供一個新聞素材,你看看有沒有用”。接著,他簡單介紹了一下一營在雙懷鐵路懷河大橋建設施工中,今年二季度只用兩個月就完成了三個月任務的情況。我一聽,雙手一拍:我正想采寫這方面的稿子呢,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啊。連忙告別教導員,趕快去組織召開座談會采訪。從營部到連隊,從領導到班排戰士,一個下午帶晚上,開了三、四個座談會,掌握了大量的素材,非常高興??赏砩匣貋礓侀_稿紙動筆之前,我幾乎傻了眼:素材太多了,根據采訪調查的素材來看,一營之所以能兩個月完成三個月的任務,因素很多,干部的模范作用好,現場思想政治工作做的活,機械配合效率高,后勤保障跟的緊,干部戰士吃得飽、睡得香、干勁足……等等等等,這么多情況,不可能全部寫進稿子,那樣,又長又雜,成了流水帳了。(再說那時候我剛開始搞報道,還不會寫通訊,我搞報道前三四年沒寫過通訊,怕把握不好,不敢寫)。怎么辦呢,反復思考的結果,我決定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選擇兩個我認為是重點因素、主要原因的方面,一個是干部的模范作用,一個是機械的配合管理。沒想到,還真讓我撞對了,稿子從寄到報社到刊登出來,才一個星期,編輯原封未動,放在頭版頭條了,可能是當時正趕上施工生產的黃金季節,稿子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所以報社處理的特別快。
從那時起,我就從不自覺地選擇角度轉向了自覺地、有目的地選擇角度了,再后來,報社編輯也比較欣賞和認可我在施工生產報道方面選擇角度的探索,有時候,報社需要這方面的稿子,而手頭上又沒有,編輯就給我打電話,約我選擇角度報道施工和科技方面的情況。
30多年后的2014年,我到滬昆鐵路江西段南昌采訪,項目部蒲書記告訴我說,我們團的老團長舒信樹知道我來南昌了,想見面聚一聚,我說太好了,老團長在部隊時,就對新聞報道工作特別重視,對我的工作特別支持。轉業后,一直對我這個老部下關懷有佳,他在江西省經貿委工作,辦公室訂有《經濟日報》,只要在報紙上看到我發表的稿件,他總是自豪地對同事說:“這是我的兵寫的文章”。呵呵,好多年沒見過老團長了,非常期待。
見面那天,年過七十,身體健朗、神采奕奕的老團長握著我的手,笑瞇瞇地說:“王立武,你知道我給你帶了什么禮物?”老團長打開手提袋,從包裹了好幾層保護紙的大信封中抽出了一張報紙,打開一看,已經發黃的《鐵道兵》報頭版頭條,赫然刊登著我的這篇稿子。瞬間,我的眼眶紅了,緊緊地握著老團長的雙手,什么話都說不出來。我自己都沒有保存這張報紙啊,老首長這么有心??戳艘粫海蠄F長又把報紙包起來放好,說,“只能給你看看哦,我還要好好保存呢?!?/p>
后來在項目工地遇到老團長的孫子,他告訴我:“爺爺一直是您的“粉絲,”這太讓我感動,也更讓我汗顏。
且看下一回,多謝貴人來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