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白云先生解道德經 至道學宮 道德經到底在講什么 道德經第五十五章解讀。
? ? ? ?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 ? ? ? 前面兩章,從正反兩方面闡述了,妄施妄為,會脫離大道,走向盜夸;抱道不離,以道正身、正家、正鄉、正邦、正天下,其德就會依次廣大普遠。人有了道,而后就能有德,有了德,無論是治身治家還是治國治天下,都會生存的更長久,傳承的更長久,萬世傳承,子孫以祭祀而不輟。
? ? ? ? 本章接著前面兩章,進一步闡述,一個人有德了,會是什么樣的。平時人們常常聽說,這個有德,那個有德,說的繪聲繪色有模有樣的,其實在老子看來,這些所謂的夸夸其談的“有德”之人,大多數都無德。真正的有德之人,應該是怎么樣的呢,道德經本章給出了回答。
? ? ? ? 人得先有道,而后才能有德。無道之人,妄談有德,就好比說,一條河流,連源頭都沒有,就大談奔騰的江河,這就是信口開河了。一條河流,要想永久的奔流不息,光有了源頭還不夠,還得保證源頭不能斷。德,就像這河水,道就是德的源頭,一旦源頭上的道斷離了,德就會成為無源之水,馬上就會斷流枯竭。可見,天下萬物,一旦失道,就會德不足,德不足,就無法再保證子孫以祭祀不輟。
? ? ? ? 老子認為,天下有道之人,其德至足至全,就像初生的嬰兒那樣。這便是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字面意思。為什么初生的嬰兒,其德會是至足至全的呢。在嬰兒被孕育和誕生之前,他是不存在的。一個不存在的事物憑空的產生了,背后的機制和法則是什么呢?
? ? ? ?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也就是說,天下萬物,都是道生德養,一道所出。道是萬物的共同母親,現在的一切,過去都是不存在的,道把它們生育了出來,未來的一切,現在看,也都是不存在的,道也將會在未來,把他們生育出來。初生的嬰兒,之所以其德足全,是因為他剛從道這個母體中,分娩出來,還沒有受到后天的不道不德之物的污染和損害。
? ? ? ? 天下萬物都有兩個母親,一個是遺傳上的母親,上一代把生命的種子傳繼給下一代,上一代就是下一代的父母。而萬世萬代這個生生不息的大生命,天下之所以有始,都是因為有了道這個母親,天下之母,萬物之母,這是萬物的另一個母親。以萬世傳承的大生命來理解生命,人本然的就是永生的,只是有些無德之人,會斷了傳承,使得大生命戛然而止。
? ? ? ? 把尺度拉近些,看待人這種狹義的生命之內,也發生著同樣的事。人體的細胞,如果也有意識,也能智能,它們也會認為,自己“生”了,自己“死”了。每天一睜眼,人身上,就有無數的細胞在死亡,又有無數的新細胞被生出來,從細胞的角度,就無法理解人的生命。細胞的代謝,一生一世,和人的傳承,一生一世,不過就是尺度上的不同而已,道理上都是一樣的。
? ? ? ? 把尺度再往大里往遠里推,地球,太陽,星系,宇宙,都不過是更大的生命身體內部的細胞而已。舊的星體死去,新的星體誕生,舊的宇宙死去,新的宇宙誕生,和我們每天都經歷的洗一次臉,身上都會掉很多細胞尸體的死皮,道理上,又有什么區別呢。這個尺度,無論往大還是往小,都可以無窮遠推,無法窮盡,所謂玄之又玄。
? ? ? ? 人類恐懼死亡,或者厭惡生命,是一件極其無聊和荒唐的事。人和自己身上每天都死一大堆的細胞,并沒有區別,同樣也只是更高尺度上大生命的代謝物而已。我們身上的細胞為什么不會畏懼死亡呢,動物為什么不會畏懼死亡呢,為什么只有人,會畏懼死亡呢?
? ? ? ? 道德經后面的章節中,會講“長生久視”這個道理,長生,益壽延年,這不難明白。久視又是在講什么呢,真的是講身體好的人,眼睛也好使的意思嗎?顯然不是。人之所以在萬物之中,淪為唯一的會恐懼死亡者,是人“自認為”自己具有宇宙觀測者的特殊身份。而死亡,則會使人喪失這種唯一觀測者的身份。人類真的是觀測者嗎,并且還是唯一的?
? ? ? ? 我們身上的細胞們,我們的身體于他們而言,就是它們的宇宙,對于這個小尺度的宇宙,細胞們當然也會自認為自己是“唯一的觀測者”。如果細胞不能互相觀測,不能互相反饋,那么人身這個比細胞高一個尺度的大生命,就無法得以維系。細胞,人身,天下,都是生命,只是結構上尺度不同,在原理上他們都是同構的。生死,不過就是代謝活動,或者說,生死只是遺傳信息的復制,復制,再復制。
? ? ? ? 人以觀測者自居,并和天地對峙,認為天地只是自己眼中的“客體”,自己則是“主體”,這種觀念,把人和天一分為二,自異于天地。有了這種觀念,人活著,就變成了“終生打量宇宙中除自己以外的部分”。被自我抬高的“觀測者迷信”,導致人自異于天地,自異于天,其德不全,德斷裂了道,就如同河流斷裂了它的源頭。
? ? ? ? 而在初生的嬰兒那里,他并沒有產生自己與天相異的觀念,尚未與道這個源頭割裂,所以他的德就是足全的完備的。對于德全之人來說,生與道同,為久視;死亦與道同,為安息。而那些德不全的人,俗稱為缺德的人,他們則發明了各種各樣的生死觀,活也活不好,死也死不好,生死皆離道悖德。
? ? ? ? 所以,他們活的痛苦,煩惱,罪惡。臨到頭死了,還要給自己死后再弄一套活人世界里的排場和派頭,這叫不得好死,不得安息。不會生的人,肯定也不會死。按照道德法則,萬物死后就是靜悄悄的什么也沒有,有解體,復歸于無,這樣才能好好的安息。
? ? ? ? 人類只是更大尺度的細胞而已,并不特殊。要是人類可以靈魂不滅,理論上,我們體內的每一個細胞也都可以靈魂不滅。當我們設想下,我們身上每天脫落的細胞死皮里,它們不肯好好的去死,非要用飄蕩著無數的小小的靈魂去影響后面復制出來的新細胞,這樣的細胞該有多么的缺德。
? ? ? ?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 ? ? ? 赤子與天不相異,故視萬物與自己為一。毒蟲,猛獸,攫鳥,它們也都并不認為自己相異于天,故能與赤子以德相交,兩不相傷。故此,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 ? ? ? 生活中存在一個現象,動物,包括人類,越年幼的時候,越招人不能自拔的親近和喜歡。人們通常解釋為,它們小的時候顯得可愛,長大了,變丑了,就不可愛了。所以喜歡小時候的它們,不喜歡長大的它們。這只是一種比較淺顯的解釋,真正的背后的原因是,動物和人類的幼崽們小時候德厚,成年后德薄。
? ? ? ? 人雖然長大了之后,割裂了道這個源頭,德越來越薄,但是,一遇到這些德厚者,赤子們,又會被喚醒道德的本能。道,是生命的最源始的種子,德是蓄藏這些種子的不形神器。人本能的喜歡親近小動物,小孩子,這也是因為以德相交。
? ? ?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 ? ? ? 握固,嬰兒總是攥著小拳頭的樣子,就是握固。平時形容一個人的死亡,叫撒手而去,為什么人死了會撒手呢,因為肝氣已絕。而嬰兒則相反,他們攥著小拳頭出生,人雖然很弱小,但是拳頭的握力是非常大的,為什么呢,因為嬰兒肝氣足全。腎主骨,肝主筋,骨弱筋柔而握固,說明嬰兒腎精和肝氣,都是至足至全的。
? ? ? ?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朘作,嬰兒陽具勃起之意。嬰兒并不懂男女之事,男嬰卻會時不時的不自覺勃起。這說明,嬰兒腎精足,肝氣足。而人長大之后,很多人,裝了滿腦子男女之事,卻想勃起也勃起不了,說明腎精虧虛,肝氣枯竭。
? ? ? ? 男子的外生殖器,在中國文化中,被稱之為外腎、宗筋,外腎既為腎經所絡,也為肝經所絡。腎精不足,人會陽痿外腎不舉,會遺精。肝氣不足,人也會陽痿,早泄。房事過勞,熬夜和手淫,是現代人過早的腎精虧虛,肝氣枯竭的三大主因。等肝氣虛了,渾身的筋都不聽使喚,痔瘡,腰間盤突出,頸椎病,視力下降,什么病都接踵而至。
? ? ? 更有甚者,陽痿早泄了之后,不服氣,靠吃春藥來掩耳盜鈴。人之所以能勃起,就是精氣傳于外腎致使宗筋張弛,精氣本來就不足了,還要強行勃起,那就得從其他地方調配精氣過來。從哪里調用呢,從骨髓里,從腦髓里,從五臟藏精中調過來。拆東墻補西墻,西墻多舒服一會,東墻爛出個大窟窿,時間長了,脊髓,腦子都要拆壞了,爛壞了。
? ? ? ? 如果一個人,已經把自己的身體搞壞了,想亡羊補牢,應該怎么做呢,那就得積德。余額不足了,得充值,而不是去借高利貸和破罐子破摔。怎么才能積德呢,不是靠做好人好事,也不是靠一些亂七八糟的行為藝術般的荒唐事,人得先有道,才能后有德。所謂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德真了之后,才能德厚復歸于赤子之身。可見,治身這種事,并非不可逆,并非只能等死。
? ? ? ? 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
? ? ? ? 嘎,嘶啞,啼極無聲的意思。嬰兒會成天成天的哭,但是并不會哭壞身體。但是成年人就不行了,成年人哭一會,就會感覺到氣逆,渾身不舒服,嗓子哭的沙啞,心里還會堵很多天。不要說哭了,成年人,就是不停的說話,人也會感到口干舌燥咽喉疼。為什么嬰兒可以一直哭,就不會造成身體不適呢。
? ? ? ? 終日號哭,意味著開其兌,按理說,就算嬰兒精氣足全,這么一直哭,也會造成精神外泄傷身,但是嬰兒好像怎么哭都沒事。小孩子,一會哭,一會轉臉又會笑,他們哀樂都不入于心。因為他們還沒有成心,還沒有好惡,他們哭,只是如實的映照當時所感之物。他們并不自覺相異于物,所以才能時時刻刻的保持與萬物同春共應。
? ? ? ? 和的反面,是不和,不和就會爭。嬰兒與萬物自不相異,處一而無所爭,故能和之至。和則豫,豫則通,通則德交于物,而不失于兌。所以才能終日號而不嘎,怎么哭也不會把自己哭啞了。
? ? ? ?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 ? ? ? 萬物為一道所生,為一德所蓄,天下無二道,有道者,則能與萬物合其德,以德相交,兩不相傷。反之,失道者,則德不足,德不足者,則失其根本,逐其屑末,而役累于好惡、是非、名實、外物、貧富、毀譽。役累于斯,則殘生害命。不僅殘自己的生害自己的命,還會殘別人的生,害別人的命,因為他們都不知和,以相爭相傷為務。
? ? ? ? 知和曰常,此句中的和,并非人們常說的世俗利益上的茍合,達成某種互相都能接受的結果。而是一種,先于“物形之”的更高層面上,在德上面的交而通之。與萬物通于一德,而非在形的層面上,與萬物異于萬象之異。這就是知和曰常。亦所謂,常德不忒,德有所長,形有所忘。
? ? ? ? 知常曰明。老子以赤子來形容德真之人,也就是說,初生的嬰兒,是個分水嶺,大多數人,都會背道而馳的越來越遠,迷失在萬物叢林之中,迷失在知識的叢林之中,既不知其子,也不知其母,德越來越失其真。而要返璞歸真,則得轉回頭,向著人的根源那里走,一直走,走到嬰兒的狀態那里,進道若反,再重新接上生命之源。
? ? ? ? 知萬物有母,知天有綱紀,這是知常。再沿著萬物的源頭,自上而下的去理解世界,先有道,后有德;有德而有形,物有其形而有精神和性命,從而有了此一物彼一物。物有了分化和差異,就有了無窮多的此一是,彼一非。事物被生出來之后,它能夠持存多久,自我復制傳承多少世代,這就有了勢。于是,所有的一切,都豁然開朗,都通透澄澈的了然于胸,德全而忘形,明道而忘物化。這便是莫若以明。
? ? ? ?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 ? ? ? 赤子之德,得天而獨厚。眾人之德,失天而群薄。德厚者,其精至真,其氣至純。德薄者,其精荒蕪,其氣雜擾。有赤子之德,厚德無形,物不離也,天助人以成,天下莫不自相歸附。反之,則人助天以亡。
? ? ? ? 祥,兇吉的預兆,預先顯露出來的跡象。既可以指吉兆,也可以指兇兆。不失德,以天助人,則乘天之運,因任自然,無為自化,精氣真全,內保之而不外蕩,是謂處無為之益。德厚者,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是故以德觀之,天下有太和大通,而無吉兇福禍。失其明,以物觀之,不和而有爭,有爭而有利害,有利害方有吉兇之占。
? ? ? ? 人失其天,德薄而庸,就會以人助天。求有為之利,就會求吉兇,心里了有了吉兇的判斷,就會隨之朝著自己認為吉利的選擇去行事。人認為什么吉利,就真的會吉利嗎,人認為什么事兇險,就真的會兇險嗎,天下無窮無盡的事,在無時無刻的在變幻著,人并不能事事都斷驗吉兇。同一件事,問吉兇,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判斷;同一個人,問吉兇,不同的事,也會有不同的判斷,孰知其極?天下事端不可窮盡,故人對吉兇的判斷,也不可能有窮盡。
? ? ? ? 以人助天,就會自以為是的自我增益,自認為是益生,實則開其兌濟其事。心使氣曰強,精神內不保而外蕩。
? ? ? ? 含德赤子,有人之形,而無人之情。因其無人之情,故能無以好惡內傷其身。有人之形群與人,無人之情,獨成其天。此句是本章中的轉折句,前面幾句,都是從正面闡述,有德之人,就像嬰兒那樣,精至氣和無不通,本句則從反面闡述,眾人之生,與赤子之生,是一種截然相反的做法,有德天助人,無德人助天。
? ? ? ?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 ? ? ? 以人助天,開其兌濟其事,精神外蕩,精氣神都開泄光了,事情成了,人也枯槁了。看上去,自己變的很強大的樣子,實際上,所積蓄起來的德,都化成了形。形有所長,德有所失。勢有所強,德有所亡。德都亡了,那么后面就一切都要結束了。這便是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的道理。
? ? ? ? 好比說,有人攢了一筆錢,總想著怎么花掉,好像不花掉心里就不舒服,就難受,于是他就真的花掉了,買了很多東西。如果德就是一個人的金錢儲蓄的話,有道之人,是想著怎么把生命的臍帶,須臾不離的汲于大道之中,不停的積攢自己的德,這樣德足全了,自己才能長久。
? ? ? ? 不道之人則相反,天賦之德,就是他的初始余額,他后面不僅不想著怎么多掙點錢,還一直處心積慮的想著,怎么把這些老本都花光,兌換成花花綠綠的摸得著看得見的感官生活。這樣的話,他的一生,就不會很長久,也不會很順利。很多人追逐一切,唯獨不想著積德。人的生命,德是續航余額,誰的余額越多,誰就生存的更長久,誰的余額越少,誰就會早早的不道早已。
? ? ? ? 而社會上,為了迎合很多人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也開始做起來了“積德”買賣。讓人花錢去充值,做善事去充值,折騰這個那個去充值,把一樁樁庸俗透頂的買賣,都做成了行為藝術。這十分的好笑,沒有道哪里的德。積德只有一個途徑,而且是唯一的一個途徑,先有道,而后才有德。連道這個插座都找不到的人,成天宣揚著通過干一些無聊蠢事就能給德充值,這里面都是騙子哄傻子的世俗生意,江湖買賣。
? ? ? ? 惠施問莊子:“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他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連大家約定俗成的“人之所以是人”的那些人之常情的東西都不具有,他還憑什么“成為”一個人呢?
? ? ? ? 莊子答說:“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我們平時所說的人之常情,不過就是一些對于是是非非的看法和習慣。而我說的無情者,說的是,這樣的人不會因為外在世界各種基于好惡判斷的評價體系和標準來指導自己的生活,并因此內傷自己的生命。這樣的人,他生存著,只是自然而然的去生活,并不會用外物來增益自己,更不會通過外物來建立自我認同。
? ? ? ? 惠施又問:“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如果一個人,不承認外在的一切標準和規范,也不把自己的生存這件事,建筑在外物之上,那么我有一個很不解的問題,這樣的一個人,他到底是誰呢?人們怎么才能了解他呢,當我們談論一個“什么都不是的人”的時候,我們到底在談論什么?
? ? ? ? 莊子答:“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
? ? ? ? 惠施呀惠施,一個人是什么人,當然不是可以靠外物來標劃他的。一個在你眼里,通過外在的是非好惡評價體系來判斷得出“什么都不是的人”,道賦予他貌,天賦予他形,他自然不是流俗的外在評價體系,可以描述他并告訴人們他是什么樣的人的。他們更不會,因為身外之物雜擾靈府,而內傷其身。
? ? ? ? 再看看你,你的精神,內不保而外蕩,現在,你已經外在于你的神,勞損了你的精氣,你靠著樹干,跟人辯論失敗后錯愕嘆息,累的精疲力盡了,就囫圇的趴在一顆干枯的大梧桐樹下睡著了。你知道你為什么會落到今天這般地步嗎,道生德蓄而成就你的人身之形,你能生而為人,這是被道德選中的美好的事,高尚的事,而你呢,卻成天吃飽了沒事干,以堅白同異論這種好笑的奇談怪論和人爭論不休。看吧,累昏了吧,你這就是不道早已。
附:《道德經》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鳥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精之至也。
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除特別注明外,本站所有文章均為至道學宮原創,轉載請注明出處來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wOTQxNjgxNw==&mid=2649861285&idx=1&sn=feb0e81447f2bc22c6786f269aa24c3f&scene=19&ascene=7&devicetype=android-25&version=26060734&nettype=3gnet&abtest_cookie=AwABAAoACwATAAMAJZceAFmZHgBimR4AAAA%3D&lang=zh_CN&pass_ticket=8K6tz%2FoSgweTnzJnYHvyxpesGrjudHlLM2PHF9jG874%3D&wx_header=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