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香知悅讀
? ? ? ? 超喜歡愛厲的配圖,濃郁幽遠!學生和教授的柏拉圖式的愛是熾熱、深情、冷漠、絕望、痛苦、沉重、反復無常的。精神的天使與身體的惡魔沖撞,小說的設計確實巧妙,同性戀在過了百年,由遭譴責入獄開始慢慢納入愛情的范圍,不過在相對保守的中國至少還不敢承認。記得上二級心理咨詢師時,探討到同性戀,造成這樣的原因可能是基因、也可能是后天家庭環境造成,超越性別的吸引單純只是愛慕是不是更加純粹呢?也聽朋友們打趣說:“在你沒有遇到一個喜歡的同性之前,都誤以為是喜歡異性。”愛的形式不同,不管是陌生的女人,還是R先生,不管是大學生羅蘭德,還是凱勒教授,存在必然有理由,局外人無權去評判,不理解也同樣祝福。畢竟“我們都深陷紅塵,總有人仰望星空”。
圖片發自香知悅讀
? ? ? 小說中學生和教授的情感迷惘,讓我想到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他認為人的心理分為超我、自我、本我三部分,超我往往是由道德判斷、價值觀等組成,本我是人的各種欲望,自我介于超我和本我之間,協調本我和超我,既不能違反社會道德約束又不能太壓抑,之所以我們都會有糾結、壓抑,多是因為三我的不平衡了。我愿在生活中修煉,帶著自我的覺知之光,接納本我,與良知相遇,走向無私的愛。
圖片發自香知悅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