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兒子有編程課,但一起床兒子就說不想去,很煩躁的樣子。因為昨天晚上已經提前和他溝通好了,今天要去上課,所以,我沒有和他糾纏,而是選擇接納他的情緒。然后我看著兒子,溫和地對他說“哦,媽媽知道了,你這會不想去上課。”然后我就暫時離開去臥室了。其實那時我對他最終能否順利去上課心里也沒底。
等我收拾好臥室走到客廳,竟然發現老公和孩子都不見了,給老公打電話,老公說他們已經出發去上課了!我驚訝不已:我竟然沒有聽見兒子的反對聲音!
我問老公:是你逼兒子去的嗎?
老公回復說:不是呀,是兒子自己知道到時間了,就從臥室出來一起出發了。
我又一次意識到,我對孩子還是沒有足夠的信任。那個當下,兒子可能只是有起床氣,發發牢騷,但我卻過度解讀了孩子的行為。內心深處我還是會覺得孩子不懂事、不自覺、不上進。
但好在我分清了彼此的情緒界限,我接納他的情緒,同時接納自己的感受,不對孩子的行為作出應激式的反應,給到孩子時間并允許孩子體會他內心的感受,而不再像以前那樣沖兒子發脾氣然后把事情轉變為我和他之間的矛盾。
想通了這一點,感覺似乎打通了身上的任督二脈,解決了困擾我多年的和孩子之間的矛盾------以前的自己不接納不允許孩子有情緒,孩子一有情緒,我就會覺得自己沒有教育好孩子,我不是一個合格的家長,于是焦慮與恐懼就會把我淹沒,不由自主地把憤怒情緒發泄到孩子身上。
因為自己的一點點覺醒與改變,我明顯感受到自己和孩子間能量場的改變,因為我不焦慮了,孩子更放松、更愿意表達了,明顯整個人活潑開朗起來。
中午我在做飯時,兒子想看會電視,我欣然同意,爽快答應,結果兒子怔了一下,然后驚喜地對我說“媽媽,我以為你不會同意,我還準備了好多說辭呢!”說完,開開心心地去看電視了。
下午約好了去上籃球體驗課,六點的課,四點的時候兒子又有些擔心地對我說“媽媽,你說會不會大家的水平都比較高呀?會有和我一樣今天才開始練習的嗎?”我意識到孩子是對晚上的練習有些緊張,他內心有些不自信,擔心自己水平太差。
我沒有和他講“要相信自己,沒問題的。”之類的話,而是抱了抱他,表示理解他此刻的感受,然后和他分享了我前天上瑜伽課學不會動作時的沮喪。雖然一直到去上課的路上孩子還是有些小緊張,但我知道這是一個孩子去到一個陌生的環境正常的反應,我只需要像大地一樣保持住堅定,同時給到孩子關愛與同情,不被孩子激怒。
到了訓練場,教練讓兒子試了幾個動作,看看兒子的基礎。其實兒子運動協調能力很好,教練稱贊了他。兒子很快和小朋友們融入到了一起。我發現兒子只要已進入課堂,就很專注,但就是在邁出去課堂的這一步比較糾結,這也是需要找機會和孩子溝通的。
將近兩個小時的訓練,兒子一直狀態在線,結束后,我問兒子感覺怎么樣,兒子說他明天還想來。看來找到了一點樂趣。教練又過來鼓勵了他一番,讓他一定要堅持。
我和兒子愉快回到家后,兒子情緒高漲,不停地和我們分享NBA球星的故事,沒想到兒子小小年紀,懂的還挺多。看著兒子眉飛色舞、喜笑顏開的樣子,我和老公看著彼此,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以前總是看書上說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造成的,我總是不解,現在因自己的一點改變看到孩子的改變,我終于承認,這句話是真的。
《家庭的覺醒》這本書上寫到:子女教養是一場信心之旅,要求我們全然順服于宇宙以及它無窮的力量。我們的信心越足,我們就會越少擔憂孩子的前途。即使我們的孩子沒有獲得什么大成就,我們也為他們的存在歡欣鼓舞,讓他們知道自己是被無條件尊重的。這樣的方式反而能激勵孩子到達更高的程度。他們對自己的感覺越是良好,他們就越是會毫無顧忌地追隨內心的呼喚。他們學會相信自己,因為這正是他們成長以來從我們這里觀察到的事情。當心存懷疑時,他們會搜索他們的情緒檔案,我們對他們成長的信心使他們感到安心,從而讓他們能善待自己,把時間花在享受生命的旅程上。
覺醒是一場生命之旅,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我已經在覺醒的路上了, 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