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是很多人因為滕王閣而對這座城市有所印象的地方。因為是翻新的緣故,我本人并為涉足過那里,只是在周邊瞻仰過一下。實習時候某個陽光燦爛的午后,透過辦公室觀賞著江景,滾滾江水奔流而去,水光瀲滟,碧波蕩漾,開闊和柔和完美結合在一起。其實對于這座城市,初到時,下火車的那刻一股熱浪襲來,如蒸桑拿般的感覺讓我很不舒服,如外語一般的方言讓我充滿了不安,擁擠的街道讓我很是煩躁,我知道是外界的陌生讓我的內心毫無安全感,一個花季少女的懵懂和不安罷了。其實幾年下來,從陌生到熟悉到后來有朋友叫我“南昌通”,似乎自己是真的融進了這座城市。
新鮮感讓我們這些初次離家的孩子總想去探索新事物,于是在財力和時間都較為寬裕的情況下,結伴一次次跑出去。但是每次都是那兩三條街道,目的也無非是逛街和吃飯,這樣的時間持續了兩三年。所以,從空間上講,對于這座城市腦海中只有狹窄的那么一點點印象。我想來到豫章的大多數女生都會是這樣,對中山路和勝利路附近再熟悉不過。后來,大家也會相邀跑到其他去處,但是似乎根據地總是圍繞在這一圈。那是兩條好長的街道,每次走到腳軟,狹窄是其特點,兩旁布滿了專賣店,中途還有若干家商場,真心佩服自己可以從早晨九點逛到晚上八點,現在再無那樣的體力。很不幸的是,我在這條路上丟過兩次錢包,第一次特別慘,大二剛開學的日子損失了近千元,所有的證件全部丟失,打死也沒敢跟家里說,死扛了一個學期,其實也就是從此不再逛街而已;第二次有了第一次的教訓,損失的只有兩張銀行卡和一百多現金,那次明智的是在口袋里放了幾元零錢,才使得我能安全回校。對于2路車的小偷,我恨得咬牙切齒也沒法。生活一段時間后,就會發現這個城市的區級行政區域劃分均是用湖來命名,比如東湖區、西湖區、青山湖區等等;甚至是各大高校的新校區也均是用湖來命名,如某某高校前湖校區、瑤湖校區等等。湖或許就是這個城市的一大特色吧,以至于后來出現暴雨后居民在步行街上捉了一筐魚的壯觀景象。
因為市中心多為老城區,所以整個城市的道路很狹窄,小巷子四處皆是。幾條主要的主干道到了高峰時間就堵得一塌糊涂,打車也極為困難,這似乎是全國交通的癥結。每次過馬路的時候都需要格外當心,因為摩托車、電瓶車會自如穿梭無論大道或是小巷;還有不得不佩服這里的士司機的車技,開車怎一個猛字了得。每次在老福山過馬路的時候,我都是膽戰心驚,大轉盤下各種交通工具一齊上陣,飆車的情況時有發生,所以每次我和我的小伙伴們都小心翼翼、左顧右盼,恨不得腦前腦后各一雙眼,逮到時機就沖過去。說到交通,不得不提的是學校通往市區的公交,起初只有209,雖然起始站設在學校門口,但是一趟公交面對兩屆1.5萬學生的情況下,顯得杯水車薪,所以每次不是被擠死、就是被踩死,還要小心趁機行竊的扒手,我周圍的小伙伴們也是屢次慘遭毒手。后來增加了225,但是隨著學生數量的增加,每次的交通問題都是大事。后來隨著上街頻率的遞減,我們會選擇5-10元/人的小面包或者的士,或者干脆幾人逛街到很晚打車回來,讓自己的腳不是很辛苦。這種小車也是按照時間段來收錢,趕上開學或者是周末,價錢基本沒得商量,壟斷由此形成。
像周邊的諸多南方城市一樣,豫章四季并不分明,冬夏兩季會持續很久時間,春秋轉瞬即逝。這是一座冬季濕冷到穿多少件衣服都依舊覺得冷空氣無時不刻的溜進每一根毛孔的那種顫栗,夏季早晨六點就辛勤工作的太陽公公使得人任何事不做都會汗流浹背的城市。所以小學課文中南方陽春三月的暖春我基本沒有體會到,反之在春夏或者夏秋交際那段時間,基本幾年四季的衣服都是輪回著來,因為那段時間四季隨機播放,偶爾不慎就會感染風寒。最厭惡的是回潮天、四月的梅雨季,真的是百物生霉,四處彌漫著發霉的味道,淺色的衣服和鞋子稍微保存不慎就會泛黃,沒完沒了的雨季能持續二十多天,衣服總是充滿了潮濕感。而在天氣放晴的短暫時間里,各家各戶撐著竹篙曬被子的壯觀景象也是這座城市的一道風景線。這種天氣讓人覺得內心都抑郁很多。大一那年,給我一個措手不及,第一次沒有暖氣的冬季讓我知道什么叫凍瘡,讓我知道圣誕節還可以在瓢潑大雨中度過,第一次蓋了三床被子睡覺;第一次體會晝夜無溫差的夏季讓我明白什么叫痱子,第一次因為炎熱而徹夜無眠,第一次終日只想喝水吃不下任何東西。在那個宿舍沒有空調的時代,每一年的夏天都在痛苦中渡過,每晚都是從席子的一邊滾到另外一邊,然后往復運動。因為只有一個風扇,加上斷電,導致誰也吹不到,聰明的我們只能把傘掛在床頭,這樣當風扇吹過的時候,還能給自己的一邊帶來一點風。所有外地來的同學,無不對這種氣候望而聲嘆,總結是這是個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天氣濕冷和炎熱的極端早就了豫章人火辣暴躁的個性。即使沒有打過交道也可以從他們說話的語調感受的淋漓盡致,吵架一般的腔調和開心時毫不掩飾的表情,那種直言不諱有一不說二的性格。事實上,我們總是被輿論導向和常識眼光所影響去判斷某個地域的人,給他們富有一些特征,就像對我不了解的人從沒說過我是北方人,聽說我是西北人后會問我家里是否缺水。我向來不喜歡用地域去給某個人劃上某種特征。這些年下來,不管是匆匆過客還是深入了解的摯友,這些年陪伴在我身邊的豫章人以及他們的家人給予我太多,無論是生活上的幫助,還是精神上的收獲。當我自己也能偶爾講出一些方言的時候,特別離開后偶爾聽到熟悉的口音,雖不是鄉音,但是多了幾分親切感。
最為資深吃貨,不得不提的是南昌的食物,是因為一方水土而具有的美味佳肴。首先要說的是拌粉,這是這個成熟獨具特色的早餐,米粉用水煮到外軟芯硬的時候,蓋上鍋蓋燜熟,然后用冷水沖洗,一根根光滑而細膩的白色米粉拌上蔥姜蒜、鹽、胡椒、味精、蘿卜干、鹽菜、醬油、油、辣椒、剁椒,就呈現的人們面前。對我們來說,是種百吃不厭的記憶。當然粉還要配上瓦罐湯才好,這是標準的豫章人早餐,湯的種類很多,可以選擇配有雞蛋、皮蛋、海帶、香菇、茶樹菇、桂圓等的肉餅湯,也可以選擇配有玉米、海帶、蘿卜、墨魚的排骨湯,湯是盛在瓦罐里放在一個大爐子里煨熟的。其實在普通豫章人家里,每日必定會煲湯,湯是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風景。清爽可口的粉配上清香濃郁的湯,幸福生活從早餐開始。談到主食,可以選擇炒米粉,熱鍋放油,下青菜、肉絲或者雞蛋等配料,炒好后放入煮好的米粉一起炒,要求火大速度快,之后放入醬油、鹽、辣椒等作料,翻炒出鍋。對于魚米之鄉的豫章人大多選擇米飯,這里一年兩季稻,早米是一粒一粒的,適合做炒飯;晚米則是多了幾分香甜和糯糯的感覺,更加配菜。當然主食也米飯不能少了菜,南方的菜色比起北方更加精致、鮮美。贛菜或是清淡的炒時蔬素菜,或是油大醬油多以混為主的燒菜,當然大多數贛菜中不會缺少辣椒這位料,辣的程度也是夠分量。豫章人喜歡葷菜為主油大色深的燒菜,比如虎皮蛋燒肉、板栗燒雞、三杯雞、茄子燒豆角等等。如果選擇小炒,很多也是以辣椒來配菜。說道特色菜,不能不提藜蒿炒臘肉,話說“鄱陽湖的草,南昌人的寶”,這是道時令菜。我更加喜歡野生藜蒿的味道,帶著點說不出的野味。豫章人的夜生活也是很豐富,所以子夜時分出去宵夜的人自然不在話下,街頭巷尾的小館子總是生意爆好。人們可以選擇燒烤配啤酒,也可以選擇火鍋,可以選擇水煮,也可以選擇螺獅小龍蝦一類的街邊攤。有幾家喜歡的水煮店,去晚點總是會售罄,雖然狠辣狠辣,但是肚子里的饞蟲總是躍躍越試。還有每年如期而至繩金塔廟會,這幾天正在舉行吧,波波似乎奮戰在廟會的工作一線,只是這次換了角色。對我們來說看不懂的戲文沒有什么吸引力,但是各種美食卻總是讓人滿腹而歸,我最懷念的是桂花糯米藕的味道。
豫章八年,離家八年,翻看照片這個起初讓人厭惡的城市,因為歲月的沉淀而在我心中多了一份牽掛和想念。這種牽掛,并非因為狹義的個人感情,而是因為這個城市的角角落落生活著曾經陪伴過我的人們,而是因為曾經共同走過的那些歲月;這種想念,并非因為簡單的某種事物,而是因為經過時間沉淀在我身上的印記,而是因為這些年與這座城市相伴的酸甜苦辣。總的來說,無論其他如何,一切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都讓我覺得如同第二故鄉般親切。就像曾經對朋友說過的,一個城市的美麗和動人并不是因為這座如何繁華和發達,也不是因為擁有多么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城市素養,而是因為那些牽動著我們心的曾經那些事和人,因為這些才讓任何地方對某些人或某群人來說富有生命力,也因此而閃耀著光芒、具有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