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 西瓜理財-知世
作為一只混跡社區(qū)的社區(qū)汪,曾經(jīng)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現(xiàn)在做互金的90后,你們到底在想什么?(原諒知世是起標題困難斯基,就借用來做日記的標題了。)
題主的遭遇確實頗讓人心疼,辛辛苦苦培養(yǎng)起來的說在前公司待不下去的90后客服妹子,突然在雙11前說要離職,覺得在離市中心遠的公司住不習慣,去市區(qū)太遠,沒人陪逛街,最后發(fā)現(xiàn)她又回了前公司;面試的90后小伙子答應了第二天就來上班,結(jié)果莫名其妙失聯(lián)一星期,最后才知道是回家奉子成婚去了。
于是發(fā)出了疑問:接觸過太多的90后,浮躁,利益為先,沒有基本的人品、道德跟原則,這里沒有抨擊所有90后的意思,但是確實我接觸到的大部分都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這里想問,90后的互金人,你們到底在想什么?你們想要什么?你們的道德底線又是什么?
這種有爭議、有具體主體對象的問題自古以來就是最有人氣,特別是90后這樣的終極“背鍋俠”&“優(yōu)先當槍使”群體,果然題主的問題里很快就擠滿了回復。雖然我是萬年潛水黨,下潛米數(shù)可達千米,然后浮不上來的那種,但這個問題著實也把我炸出來了。
題主的發(fā)問本身并沒有錯,只是顯然犯了一棒子打倒了一大片人的大忌,那自然也會有一大片人會反過來想要打倒題主。在噼里啪啦地敲了一大段字的同時,我也不禁問自己,我自己又到底在想什么呢?
互金行業(yè)是個年輕的行業(yè),它也匯集了很多敢想敢做的年輕人,隨著行業(yè)發(fā)展,對各種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林立而起的各種公司追求發(fā)展的過程中,招人時難免會泥沙俱下。但這不應該歸咎于一個群體,更不該歸咎于一個以年齡劃分而成的群體。實話說,難道除了互金行業(yè)外,其他行業(yè)就沒有遇到這種人嗎?不是。難道其他X0后就沒有這樣的人嗎?也不是。
在行業(yè)里合作的人多了,也見過各種各樣的人。但就西瓜本身經(jīng)歷過的情況而言,大多數(shù)從事互金行業(yè)的90后,都以其思想、精神、創(chuàng)意、風貌讓人耳目一新,甚至有時候讓這個行業(yè)顯得更年輕化和有趣。盡管被貼著“自由”、“我行我素”之類的標簽,大多數(shù)90后其實也同樣在努力和奮斗,在迷茫中堅定,在幻滅中成長,他們的力量彰顯了一個行業(yè)的潛力。
我們西瓜的90后運營萌妹子,大家都很熟悉的神樂,一個人從廣東到上海工作后,她曾寫了封信,回應不甚贊同她到遠在上海的西瓜工作的父母給她的家書。(實力賣神樂,畢竟神樂是個感性的BoyGirl~)
以下這段話,是我在十分矯情特別酸的情況下寫的,回頭看自己也覺得酸,但是畢竟我手寫我心,所以就不做修改了,直接把當時的心情展現(xiàn)給大家。
3月份,3通電話,3封電郵,來到離家1600公里開外的地方。22歲,做了個看著2其實也真的很2的決定:孤身一人,留在上海。
從初中開始住宿生活,每一次離家,不論時間是一個星期,兩個星期,還是一個學期,不論地點是在城巴,家里的車后座,還是即將發(fā)動的火車上,我都會止不住地流淚,雖說矯情,但是真的忍不住,大概是心里也知道,一旦離開,就再不會被這么寵著慣著了。可是唯獨這一次離開的時候,哪怕心里面已經(jīng)酸得跟啃了一整罐的陳皮話梅,也狠狠地忍住了。
直到在新公司工作的第3天,看到了老媽發(fā)給我的一封信。雖然當時偌大的辦公室里滿滿當當都是人,但是眼淚還是簌簌地淌著。
3月,是焦灼的3月。我離開家的時候,老爸還是很不贊成的,甚至有點詛咒西瓜理財分分鐘倒閉的意味。另一方面,老媽雖表示支持,可是談起來的時候就會默默流淚。三口之家,缺一不可,我們仨在這南邊的城市一起漂泊了10來年了。
父母身體健康,家里沒什么負擔,又一直覺得自己是漂泊慣了的,所以很肆意地只想順著風撒丫子滿世界亂跑。從小時候開始,7年淮南,11年鳳城。所以大學,似乎是理所當然的,選擇了離家較遠的上海,再之后,留下來工作于我而言,似乎更順理成章了。
在家千般好,但是在家,我也知道我自己就會完全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狀態(tài),不思進取,然后慢慢麻木。我也只是想給自己一個契機,去找回對生活的激情,走出去,靠自己,奮斗!
對于這個社會來說,我簡直青澀到只能勉強算一粒西瓜種子,我也不知道日后回過頭來是想哭還是想笑,會后悔還是會慶幸。于是在這個3月里,默默地忐忑著。所以,來自母親的這一封信,真的給了我莫大的力量,讓我在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城市里,有了挺直腰板的勇氣,有了大步向前的力氣。
當下,我只想雄赳赳氣昂昂大步向前邁。
至少西瓜接觸到的90后,是這樣的。沒有所謂的“70后:工作狂基本上都是70后的。80后,拒絕加班!90后:拒絕上班!”,也不是“70后有存款。80后負債。90后:我們有老爸!”
現(xiàn)在神樂確實已經(jīng)獨當一面了,相信西瓜的用戶們和日記的粉絲大王們都看得到。從公眾號文案到西瓜理財FM,從論壇到社區(qū),從自己摸索學習到培養(yǎng)實習生,在西瓜這個小小的創(chuàng)業(yè)團隊里不得不身兼多職,卻始終一步步腳踏實地地走著。
西瓜本身大多數(shù)人都是90后,年齡中位數(shù)是91年。卡卡羅特是90后,本來是個WAR3和DOTA的半職業(yè)選手,從未做過運營,硬是做起了COO,還打造了在互聯(lián)網(wǎng)金融里的個人品牌;
我們的商務維尼是90后,忙于對接平臺的商務工作的同時還要負責羊毛活動的所有事宜,除此之外,還會被虎哥抓去寫評測、被卡卡抓去寫文案、被知世抓去寫日記,被技術(shù)抓去跟平臺教做人友好協(xié)商;
我們的推廣妹子千尋是90后,以前她一個嬌小柔弱的女生整天在外面跑,談合作,陪客戶,經(jīng)常都來不及回公司和大家吃飯;
我們的產(chǎn)品助理花生是90后,本來可以做個美美噠享受程序猿的眾星拱月的程序媛但努力學習做產(chǎn)品,由不熟到游刃,總是積極地報名各種課程去充實自己;
我們的設計獅波雅是90后,身懷六甲卻以一己之力擔下了全部設計工作,才讓西瓜理財有了“高顏值”的標簽,熱情開朗的她是西瓜的開心果之一;
我們的程序猿們幾乎全都是90后,也正是他們的付出和汗水、上線前的不眠,才推動了西瓜理財APP的快速迭代,更好地為用戶服務;他們曾為了準時上線,在公司通宵達旦過;曾因想找個安靜的地方午休,下午繼續(xù)好好工作,而搬著小床睡到樓梯間里;實習僧到公司上班要花近2小時,卻從未遲到過……
我們的CEO沙加,今年18歲;
我們的戰(zhàn)略官童虎,今年18歲;
我們的CTO索隆,今年18歲……
我相信這其實也是很多互金公司里的常態(tài),或者是,很多創(chuàng)業(yè)公司的常態(tài),乃至大多數(shù)公司的常態(tài)。不管是不是90后,都在為一項工作,甚至對于部分人來說是事業(yè),而付出著。不會的就去學,不懂的就去問,敢于嘗試,敢于思考,敢玩敢放,敢作敢當。
有句話是這么說的,誰的一生里妹有遇到過幾個渣男/渣女?站在公司的角度,誰招人時沒有看走過幾眼呢?在團隊協(xié)作里,誰又沒有發(fā)生過幾次磕磕絆絆?但我們不會因為遇到過一個渣對象,就說世上沒有好男人/女人,不會因為有過一個不靠譜的同事,就覺得整個公司藥丸,不會因為發(fā)生過意見分歧,就認為這個團隊我不值得呆下去。
人的思考和想法,并不是由他生在幾十年代決定的,一個人的品性,更加不是。群體確實有群體特征,90后是年輕,是自由,是彰顯個性,就像80后獨立,70后沉靜,不論哪個年代的人都不會只是一個平面,而應該像鉆石,是一顆多面體,面面獨特又不可分割。
現(xiàn)在互金行業(yè)的90后,你們到底在想什么?現(xiàn)在互金行業(yè)的90后,我們到底在想什么?請允許我再擴大范圍,現(xiàn)在的90后,到底在想什么?這樣的問題問得再多,倒不如不帶偏見地去仔細看看,讓自己疑惑的那個群體的大多數(shù)人,真正做過什么、在做什么。
至少西瓜身邊的90后,都像神樂想的那樣——走出去,靠自己,奮斗!當下,不論是被質(zhì)疑還是被認可,都只想雄赳赳氣昂昂大步向前邁。最后在閱讀原文里向大家推薦一篇舊文章,走近一群真實的90后,也走近真實的自己。期望能活成像很多前輩那樣集生活閱歷和專業(yè)技能于一身的樣子的同時,期望活出自己的人生的精彩。
至于這過程里的個中滋味,知世覺得,很多時候大家都是:寶寶心里苦,但寶寶不說。
到最后知世還是妹有正面回答題主的問題,但也想聽聽大家的聲音:不管你是不是互金行業(yè)的,是不是90后,你覺得90后到底在想什么?他們想要什么?他們的道德底線又是什么? 或者你在90后現(xiàn)在的這個年紀時,你在想什么、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