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雨潺潺,秋意闌珊。不由得,拾起書卷,細細領會,聽綿綿鄉音,領夢中一世。思緒漸遠,目光柔和,嘆一聲,任思緒隨故事起舞。唇瓣輕起,吟一闕宋詞,到真是應了鄉音千里的婉轉柔情……
?
挑個明媚的日子,泡上壺綠意洋洋的綠茶,端坐窗前,輕吐云霧到是別有一番韻味,只是這時還得拾起書卷,鄉音千里多柔媚的名字,既有一絲情愫又有對家鄉的一縷思憂之愁,牽動一番心弦。窗前的明媚女子,一時間竟失了神……
談起故鄉,首先想到的不應是小橋流水人家,不竟是綠樹粉墻黛瓦呢,反而到是那曲清幽的《姑蘇行》。那是何等行云流水般的曲調,猶如一匹光滑的綢緞,輕柔地滑過你的周身。
當笛聲在寂寥無人的雨巷中幽然響起時,便是忍不住低吟起那首描寫家鄉的詩來:“枳籬茅舍掩蒼苔,乞竹分花手自栽。不好詣人貪客過,慣遲作答愛書來。閑窗聽雨攤詩卷,獨樹看云上嘯臺。桑落酒香盧橘美,釣船斜系草堂開。”就在這柔媚的音韻中,氤氳出了家鄉最為動人心魄的畫卷來。
鄉音,便是那夢里魂牽夢繞的鄉曲呢。那連文士都牽腸掛肚的沃土上的簫曲,都是最為牽動人心的鄉音。甚至那雨打芭蕉的閑愁之音,弄堂里婚喪嫁娶的絲竹之聲,三月鳥兒的低語,及至花瓣落下的輕觸,水流淌過門前的淙淙輕吟,夏季如雷貫耳的蟬鳴,都可成為異鄉人月夜無眠時的一帖良藥。
家鄉的聲音是有味道有韻味,仿佛是一幅恬淡盛開中國水墨畫,在大地上緩緩伸展,又如清茶中浮起那一抹鵝黃,反倒是更使人唇留余香。鄉音是柔媚的,甚是溫婉的。故鄉在千里之外,鄉音卻時時縈繞在心頭,如何不憂愁?
? ?
書卷微開,唇瓣微起,書桌上的茶香四溢,竟都入了心,卷中的人間煙火,繁華落盡,到是盡有幾分纏綿之意。
這文字之切心,即是人世間最難得的真。《鄉音千里》靈魂之魅在于真,大自然之所以魅力無窮,是因為我們的心觸及到它的靈魂,? 人類之所以美麗,是因為我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真知的靈魂……
李白行文有暗夜氣,月光氣,燈盞璀璨,又花枝招展,有一種秉燭夜游的急切。而張曉風之散文,有著落花流水的時光散漫,庭園夢境的從容靜寂,與布衣蔬食的晨光之美。這滿目琳瑯與恬淡素雅,一靜一動,正是華宇與鄉間的美學之別。
張曉風如詩般的文字,意在言外,質地如云團又仿佛是玉。像我們頭頂的夜空,寥廓無際卻又在身邊,讓我為之喜悅,興嘆。
而那卷中的朗朗上口的愛情故事,似是人間之美事,女子與丈夫的相敬如賓,女子與女兒的暖人心扉,竟是如此溫暖人心,不曾想這般故事居然有治愈的功效。
那時想此生就如此上,倒也是件不折不扣幸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