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自簡書App
昨天臺灣詩人余光中先生逝世了,講實話,對于他的生平我沒有過多的了解,我也沒有點開一條又一條的鏈接、感慨、悼文去嘗試著了解他,我覺得那是一種侮辱和褻瀆,生命之中有太多美好的事情和回憶,但很多人卻糾結于一陣又一陣的恐慌,生怕自己被孤零零地丟在了一盤荒漠,生怕,別人發現了已經枯萎了的自己。
了解一個人,主要是看他做了些什么,醫生、看他救的人,警察、看他抓的人,政治家、看他落實的政策,哲學家、看他留下的方法論,各有所長卻又有著相通之處,詩人,則是朗誦他所創作的詩篇。
鄉愁這一首詩,太多人在太多地方被它所感動,本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的情感,卻在字里行間中被具化成了郵票、船票、墳墓、海峽,不可謂不是扣人心弦,令誦讀之人潸然淚下。
現在科技發達了,看似人們更加地方便,本應淡了那層背井離鄉的憂傷,但仿佛是時空的溯洄,對故鄉的思念反倒是愈發強烈。
何為鄉,哪里愁,我無法解釋,也講不清楚,在每個人的心底里都有著屬于自己的那個獨一無二的答案,在我們輕輕擁抱自己的時候,看著滿目琳瑯,那越過了天際線的驚鴻一瞥,或許,故鄉就在觸手可及的地方。
我合上書本,并未感覺到作者的離去,而是一如當初那般親切,畢竟,只要你輕輕打開,他,就在你的面前,一如你那復雜而不可自見的情感,始終靜佇在你的心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