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節課,講的兩個問題。
第一,心的位置在哪,心和腦袋的關系是什么。
第二,“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維精維一,允執厥中”怎么理解。
先說第一個問題。很多人說,腦袋在脖子上,心當然在左胸嘛。
這里說的不是心臟器官,是指的內心。
內心有自己的位置。
這里的內心,是古語說的“黃庭”一竅,佛家的“心輪”,也是中醫的“檀中穴”,就在胸膛正中、兩乳之間的位置。
成語“捫心自問”、“捶胸頓足”,都是描述這個意思,心和胸都是內心不是心臟。
上面的解讀明白了,我們談內心和腦的關系。
腦是思維的領域。心是感受的領域。
內心有起起伏伏的感受和情緒。當內心情緒發動的時候,其力量遠遠大于腦袋。
舉例說吧,如果你蹦極或者高空跳,系了安全繩,就算大腦告訴說,很安全,放心跳吧,但你就是沒法邁腿,為什么呢?因為內心涌起強大的恐懼,不解決這個恐懼,腦袋再怎么反復肯定,你也不跳。在害怕的當下,幾乎每個人都會用手自發地捂著胸膛正中,捂住的就是檀中或者黃庭,本文說的內心所在,也是情緒感受發動的地方。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維精維一,允執厥中”怎么理解。
1.人心和道心,都是指內心,不是思維,不是心臟。
2.人心、道心是一回事,是內心的兩個狀態。
3.“人心唯危”是說,當我們內心充滿了得失,充滿了貪嗔,或者被憤怒主宰,我們就很痛苦。比如,得失心重了,就狹隘、招人煩。貪心起了,就會犯罪,會被抓。憤怒起來了,就會傷害別人。這些都很危險。古人創造“胸”這個字,月字旁是肉,比喻后背,右邊包藏了兇,提示我們內心很兇險,要時刻注意它,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
4.“道心惟微”,換一個角度來說,當我們內心平靜祥和,超越了貪嗔,就立刻從人心變成了道心。這時候,我們思想清晰,人也理智,做事情也恰當,這就很好。但我們作為人,特點都是負面情緒居多,——所以叫做道心惟“微”,微就是微小、微弱、微渺。當然,也有那些常常保持道心的人,我們稱之為“覺者”或“智者”,就是明心見性的人。
5.“維精維一、允執厥中”,也叫“執中精一”,是一種怎么把人心轉為道心的方法。
人不可能沒有七情六欲,消除了七情六欲就不是人了。所以解決之道應該是不被七情六欲拖累,不被煩惱所牽絆,這才是終極法門。
“維”是維護,“精”是去除雜質,“一”是單純單一。這句話是說,去掉成長過程中積累的雜質和污染,找回純真簡單的內心。因為人生而帶有最簡單精純的能量,這些精良美好的氣,都在我們的自性里面。隨著入世漸深,接受了外來的各種信息,本性就掩埋在下面了。“惟精惟一”是要通過修煉內心,去除雜質,找回失落的單純心性。
6.“允執厥中”,“允”是穩穩,“執”是抓住,“允執”就是牢牢地抓住。“厥”是最原始,比喻最初的本質。“中”是不偏不倚。四個字合起來是說,牢牢地抓住自己最初的本性,——要知道生命的本源就是一股能量,——并且讓這個能量處于不偏不倚的位置。
也許最難理解的就是最后一句話。
能量無善無惡,有善惡的是內心,內心最“兇”。舉例來說,當你運動后呼吸急促心跳加快,你就覺得身體很舒適,憤怒了也是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為什么你就覺得身體難受的快要爆炸了呢。對身體來說,變化差不多的。當然你可以說,運動后分泌的是內啡肽,憤怒分泌的是毒素,但是要注意,是你心里先翻滾出情緒,指揮腦袋分泌的。腦袋很好騙,心理學家說心理沮喪你更要微笑,你一微笑大腦就上當,立刻分泌愉快的激素,對不對。是你內心先有分別,覺得這是好的,那樣就是壞的,是你內心判定了它。但是,你所謂壞的也是能量,本身是不偏不倚的,而且情緒是能量,是消除不了的。
所以,在情緒翻滾的時候,認清楚它就是一股能量,不要貼標簽,你就解脫了。
現在有很多情緒管理的課程,情緒其實沒辦法管理的,情緒是能量,不能被消除,這里壓下去了,那里又來。你只能看透它的本質,用如如不動的觀照,用超越的辦法,釜底抽薪的對待所有情緒,如此就能自在。
換一句話,下一次負面情緒涌動的時候,你就知道,情緒來了,能量起來了,它不是好的也不是壞的,不要被牽著走。這就是“觀照”。經常這樣做的話,你內心的雜質就越來越少,單純的本性就越來越鮮明了。“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維精維一,允執厥中”是修煉心性的十六字心法。修煉好了,你也就道心滿滿了。
此文寫的比較長,超了字數,也下了很多功夫,我把兩個小時的音頻,濃縮成這1600字,禪學心法是比較難,希望朋友們有收獲,感謝大家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