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內向,我完了?
我身邊的朋友一般是這么評價我的:初次見面對她印象非常好,溫和友善,樂于助人,想必不消五天就可以和她打成一片,而結果讓我備受苦悶,她的心理防線太高,我發現走到一半就走不進去了。
我的朋友也許并不知道,我比她們更苦悶。曾經的我對自己的孤僻敏感和內向感到無比自卑和厭惡,我不善交際,不會說話,甚至會恐懼見陌生人,除了訥訥地微笑,我拿不出其他可以讓我感到更舒心的社交技巧。
你所看到的我在微笑,只不過是在強迫自己看上去和善一點,友好一點,我只是不想別人覺得我是個異類。
但其實我一點都不喜歡這樣。
貓群里曾討論過一個話題:在別人對你提出質疑時,你選擇是迎合別人,還是堅持做自己?
我當時的發言很極端:人生這么短,我當然要為自己活著。
我甚至會在心里產生更極端的想法:只要我不觸犯法律和倫理道德,那么我的事,誰都沒有資格來指指點點!
曾看過這樣一句話:你缺乏什么,才會去強調什么。
是的,正因為我做不到堅持做自己,而又渴望可以真正做自己,才會一再強調自己要怎么怎么做。殊不知,我據理力爭的樣子,就像立牌坊強調自己清白的婊子一樣。
2、做自己,有多難?
從小到大,我們似乎都在循著別人設計好的軌跡生活。耳邊充斥著最多的似乎就是:你應該怎么樣,你應該怎么做。而不是你想怎么做,你喜歡怎么做。
對啊,從沒有人問我:你喜歡做什么,你想做什么?
從小我就是一直在被迫著做別人希望我做的事。從被母親逼著掄起鋤頭去干活,到被她呵斥見到客人沒有禮貌,再到被罵學習不好考不上好學校;從老師在家庭報告書中點評:不夠活潑、不積極發言,到同學評價太矜持、放不開,再到朋友說你這樣子過大學四年就廢了。
我曾非常努力地去做他們希望我成為的人。客人來了,我腆著臉,支吾了半天不知道應該叫什么,最后落荒而逃;老師在臺上提問,我忐忑了一節課也沒敢舉手,積極發言沒做到,反而課都沒聽進去;硬著頭皮去社交,往往雞同鴨講、相對無言、不了了之。
我一度懷疑,我這樣的人這一生是不是就廢了,自卑、膽小、怯懦、不會說話、情商不高。看看身邊的人,她們自信、活潑、朝氣磅礴,在路上隨便遇到一個人都可以侃侃而談,而我,卻是巴不得見到人都繞道走,整天都活在焦慮和擔驚受怕中。
既想做她們那樣的人,又沒有勇氣和能力去做她們那樣的人。
這樣日子的過了很久,我在焦慮中,又開始擔心這樣下去心理會悶出問題,在逃避中通過閱讀一些書籍,尤其是關于心理學的書籍,慢慢摸索,我終于開始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眼前的困境。
午夜夢回中,我這么反問自己:你為什么一定要去做別人希望你做的事?你就是個內向的人,你為什么非得讓自己變得外向?
你不喜歡社交,不喜歡熱鬧,那就不要勉強自己,與其和一堆人天南地北地聊男人女人吃喝玩樂,不如約上一兩個朋友出去逛逛書店、喝喝咖啡,或者一個人在家看看書喝喝茶,過自己舒適的小日子,與你不相關的熱鬧,你何必去湊?
3、不要自卑,內向并不是缺點
著名哲學家,學者,作家周國平就是一個不善交際的人。他曾這么說過:我天性不宜交際。在多數場合,我不是覺得對方乏味,就是害怕對方覺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對方的乏味,也不愿費勁使自己顯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獨處時最輕松,因為我不覺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不累及他人,無需感到不安。
被譽為“股神”的巴菲特也是一個缺乏自信的人。由于口拙,與同齡人相比,他很遲才交到女朋友。他的自傳《滾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財富人生》中他的妻子蘇珊這樣描述:除了生意和股票,她發現她的丈夫在生活中的各個方面都對自己充滿懷疑。
你看,內向不是錯,自卑也不必驚慌,這個世界并不是以外向的人為尊的,內向的人也可以擁有一片天。
周國平不善交際,不妨礙他成為一代學者,巴菲特不自信,不妨礙他成為股神。但是前提是你要去做自己,知道自己要走什么路,而不是人云亦云,把自己折騰得像個邯鄲學步的瘋子,到頭來,成為不了別人,反而忘了自己。
親愛的姑娘,去做自己,莫羨他人,你都沒有發現,你努力尋找自己,做自己的樣子真的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