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需”是由價值觀所決定的,而價值觀可以由自己決定。
奧地利神經學家、精神病學家維克多·弗蘭克,他的父母、妻子、兄弟都死于納粹的魔掌,而他本人則在納粹集中營里受到殘酷的虐待。經歷了無數的波折與思考后,他明白了一件事情: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一己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在最艱苦的歲月,他選擇積極向上的態度,“讓自己的心靈越過牢籠的禁錮,在自由的天地里任意翱翔”。
拿賺錢來說,為什么大多數人最終賺不到很多錢。
因為賺不到錢不是剛需,實際花錢才是剛需。仔細觀察一下,“發財”幾乎是所有人的夢想,他們以為“發財是剛需”,可他們的想法暴露了真相:等我發了財,我就___! “發了財之后最想做的事情”才是他們真正的剛需,對他們來說,發財只是手段,花錢才是目的。
換個角度來看待,這個世界上只有少數人“花錢是為了賺錢”,而絕大數人則是“賺錢是為了花錢(消費)”。兩者在思維的本質差別,決定哪種人能夠去賺到更多的錢。
拿成長來說,為什么大多數人終其一生都在原地踏步。
因為成長對他們而言不是剛需。
多數人是:
金錢>時間>注意力
成功>成長
現在>過去>未來
少數人:
注意力>時間>金錢
成長>成長
未來>現在>過去
我們都缺錢,但更缺的是賺錢的能力。
在眾多的剛需中,最關鍵最核心的是什么?
是耐心,耐心也是一切成長的剛需。如果想要達成目標,最重要的就是先培養”耐心“的剛需。否則只是不斷的重復過去的經歷,不會有任何的進步。
而幾乎所有的半途而廢,最終都可以歸結到這一點:短期期望過高。
關于現狀
現狀是由過去的積累所決定。當意識到任何現狀都是過去的積累所導致的,就不會再糾結于過去失去的機會,抱怨過去做錯的事情。而是著力于現在,然后”活在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