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開車去了德州慶云縣海島金山寺,據說是大唐玄奘法師幼年修行的地方。
當然,現如今一點玄奘法師的遺跡都沒有了,但是重建后的規模在我看來還是很大的。居資料介紹,2004年,杭州天目山齊素萍居士,發愿在故鄉弘揚佛教文化,斥資回鄉重建海島金山寺。所以,我昨天說佛慧山的開元禪寺說不定哪一天也會被重建,而且概率是很大的。
去小眾景點旅游的最大好處就是人少,避開擁堵,享受嫻靜自然的旅游時光。
一路上看到了祖國的大平原,還有一部分玉米沒有收割。我們在金山寺還看到了好多玉米被晾曬在寺院的廣場上。有人會說為什么要把玉米晾在佛門圣地,可是在我看來,這也是佛門普度眾生、體諒人間疾苦的最好表現。從小在農村長大的人,一看到糧食就特別親切,看到可愛的小玉米也要拍照留念一下。
下午專門去西西弗書店看書,選了一本吳軍老師的《相信》,只看完了三分之一,爭取三天能看完。
晚上編輯了黃艷琳和王大慶老師的兩篇文章。艷琳老師寫出了生活中很真實的自己,從文字中也能看到她的思考和進步。特別喜歡這樣真實的樣子,歲月可能會改變我們很多,但真實的自己不要丟。大慶老師的《把好老師寫進書里》非常耐看,文章最后寫道:
“教育,讓生命更美好”、“做看得見人的教育”、“做有溫度的教育”、 “讓每一個孩子都看得見光亮”……這些句子柔軟而溫暖,因為這些句子里無一例外的都有“人”,都指向“人”。也許有些人會嘀咕:這有什么稀奇的?教育的對象不就是人么?難不成還有什么別的?道理上沒有錯,但對接我們日常工作的所作所為,大部分時候我們也許更看重“分”,而忽略了這些“分”背后的一個個具體的“人”本身。
于漪老師也說過類似的話,年紀越大,越看重“人”,看重“生命”,這才是教育的真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