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思維里的墻》 第六章 ?原來我還可以這樣活
受害者模式:把痛苦和快樂放在別人手上
掌控者模式:不管外界怎樣,我都有能力對自己的狀況負責
受害者游戲:“是的……不過”或“你不知道……其實”
受害者/掌控者損益表:體驗掌控者/受害者游戲,你有什么比較舒服和不好的情緒
受害者天堂法則:一、推卸責任保住面子
二、 安心做壞事
三、迷戀受害者故事
四、用受害來獲得同情和幫助
五、自我傷害,綁架他人
拒絕受害掌控你的生命,生活是不公平的,去適應它
突破受害者模式的四個過程:
后知后覺:1、找到自己的受害者情景
2、找到受害者故事背后的模式
3、給自己一個新的掌控故事
當知當覺:1、盡快意識到自己的情緒
2、讓自己這種模式待一段時間
3、嘗試拆掉它
先知先覺 ? ?
不知不覺
第七章 ? ?幸福是一種轉換力
父母爽我不爽的發展過程:我不爽,父母爽→我不爽,父母不爽→我很不爽,父母不爽
我爽,父母不爽的發展過程:我爽,父母不爽→我爽,父母觀望→我爽,父母爽
在我爽父母不爽的過程中要注意的問題:
1、不要抱怨
2、處理退縮的想法
3、尊重父母,嘗試溝通
社會系統:工作 ?職業 ?生活 ?收獲
自我系統:自我對話 ?自我感覺 ?內心幸福
你可以按照社會設置的方式去工作、去競爭和去交換,但不能按照社會設置好的方式去幸福。
第八章 ?上天不需要你成功 ? 需要你去嘗試
等死模式:當一個人等待拖延的成本遠高于他真正行動的成本,就會陷入越等待越不行動的怪圈
開始愛好者:把開始當結果
壞的開始等于成功的1/3
第九章 ? 成長為自己的樣子
價格來自統一的規定,價值來自內心的感受,不要讓價格來判斷價值
夢想 愛情 成就感 貢獻是屬于幸福系統,是無法用功能系統來量化的
口是心非法則:一個人不斷表達的東西就是他最缺乏的
自己的內心擁有最強大的行為數據,它了解自己的每一個想法
向自己的生命發問,拋開所有別人覺得應該的相法,去問自己:活到今天是什么支持著你?你希望成為什么樣的人?
別用生命點燃別人眼中的光環
生命是個三腳架:自我、家庭與團體、職業,要學會讓三只腳平衡,不互相沖突
不要當漏斗人,想讓身邊的人快樂,先讓自己快樂起來
投資幸福最好的幾個時間段:
1、結婚前兩年,是投資感情的最好時機
2、孩子零到三歲,14到18歲,是基本性格和世界觀養成的時間段
3、父母80歲以后
感悟:《拆掉思維里的墻》從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解析了很多我們習以為常,卻很怪異的思維怪圈,并提出了切實的解決方法,可以幫助我們成長為自己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