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RT,是個框架模型。
PORT,是個框架模型。
PORT,是個框架模型。
框架是能力嗎?當然是。別忘了,最重要的基礎,還是工作能力。
無論在小組寫期待的時候,還是進入PORT的階段。
自己已經參加過(正確來說是組織過一次)PORT訓練營。
在做第一天的“三天任務”的時候,石墨崩了好幾次,我就不想做下去了。
原因有幾個方面:
- 得把時間花在工作交接上。
- 用PORT做完的思考,想得再多再美再完善,都沒有合并在日常的行動之中。
- 我不想為了做作業而做作業。
PORT訓練營從8月20日左右開始準備上線,但我也在那個時候遭遇了各種意外的事兒:
- 8月26日,開開心心地準備去參加2017級的新生晚會,結果手機因為自己匆忙下的士而丟失了,我也不想再提這件事兒。
- 8月27日,去補辦手機卡和報警。
- 8月28日,都是離魂狀態。勉強盯著電腦干活兒。
- 8月29日,算是個好消息,提了提神。
- 8月30日~9月1日,各種不在狀態,勉強集中精神,老覺得很沮喪,做事兒效率很低很低,簡直是強制性走神,不斷去盯著icloud的查找我的手機。
- 9月2日~3日,組織深圳小伙伴線下見面,嚴重燒腦,但也收獲巨大。
- 9月4日,工作有了很大的進展,用番茄鐘規范自己整理上市資料的時間,番茄鐘終止就在辦公室走動走動,鍛煉一下腿部。
我遇到的問題,是情緒還沒排解完成的問題,是工作能力還沒得到基本積累和提高的問題。怎么解決,在過往的PORT里面已經思考過了,現在我欠缺的更多是踏踏實實地做和積累。在參加過深圳線下討論過后,真心覺得想歸想,作業歸作業,實實在在把手上的工作做好,才是最重要的;否則,在漫天飛舞的概念、定義、話術之后,屬于現階段的價值積累和產出有多少?
我認為,如果要思考要參加做自己的CEO,要去做作業,一定要去找一個最小的切入點。
思考的對象一定是一個小小的工作,千萬千萬不能夠大,作業也不要寫太多太好。
如果port要寫三天的工作,那就寫一個1天的工作;要寫7天的,那就寫個3天的事兒。真正進入工作范圍,沒有那么多的時間給你去思考。對CEO的期待,那就是工作上最想解決的問題,用CEO的哪個東西去解決。
寫的太多、太棒,卻沒有完成,會給自己打造出一個用鉆石做的隱性天花板。
那么問題來了,怎么樣才能好好訓練這些具有長期價值的能力?
我認為答案是
1.在舒適區、能力圈里面的事項中,用PORT來思考怎么優化;
2.或者找一個不是太重要太關鍵的新的小工作,用PORT思考怎么開展。
不要用不熟悉的武器去投入新的戰場。
不要用不熟悉的武器去投入新的戰場。
不要用不熟悉的武器去投入新的戰場。
在聽過小熊說的案例,和小萍子的例子之后,我真的體會到真正腳踏實地干活思考然后打造出能力圈的人,到底是怎么來的。一定要解決最小的,最實際的問題。
過去做的很多事情雖然不是沒有意義,但比起腳踏實地的人,還是太虛了,太虛了。因為沒有積累下來,沒有真實可復用的產出。
小萍子回復的兩句話我記得很深刻,因為讓我覺得什么是打臉。
PORT是個思考方式,在動心起念的那一下你得用它。
然后你就必須拿出撐過來,體現你的價值。
思考是拿來解決問題,不是說不做,而是說從最小最小的來做,大問題,新問題,別用那些自己都沒有經驗、不熟練的東西來做,那就是玩玩而已。
要回答一個問題:做什么,能讓自己不是在做雞湯。
想到這個問題,我就很慚愧。
真正能把思考的成果積累下來的,比方說展開的行動是怎么嵌入到日程管理和工作過程記錄的,我認為這些才是現階段最需要學習和實踐的事情。這也是我在提問的時候,為什么毅然決然地去問關于項目化管理的原因。
我不是在做深挖問題的人,我不需要當一個哲學家,然而吃喝拉撒睡之后,在剩余的時間要做正確的事情,就必須回答清楚一些最重要的問題,那些問題才是問題樹的源頭,才是一切行動的源頭;解決那些問題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能力;所有碎片或者不碎片的知識卡片,才有一個組織的基礎。
想想,你在做什么?PORT?很好,解決了你最重要的問題了嗎?你在價值積累的方向上前進了一小步了嗎?成果是什么?
框架要坐落在基石之上。
工具沒有被責怪的屬性,但為了不要陷入工具,為了不要沒有得到價值積累之后埋怨工具和遠離工具,最好在拿起一把鍍金AK47之前,先想想到底是去切菜,還是去打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