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游泳發現自己應該是泳池游的最好的,還被親友夸贊,回想了一下學習過程還是比較坎坷的。
·從泡澡到扎猛
在我們小縣城有一個露天游泳館,小時候一天熱就三五成群的去玩水了。起初大家都不會游泳,就站在水里用手互相潑(腦袋)玩,或者一起買個水槍對噴,然而有些孩子可能天生水性好,他們先一步在水里短暫穿梭,看到“會游泳的”我也想試一下,可是每次身體都本能的收回手腳,心里充滿了對水的恐懼,生怕自己沉下去。“你看我們都會了,你怎么還不會呀。”“你在這站著吧,我們去那頭游了”。我是一個比較好強的人,聽到這些話就覺得非常刺耳,感覺我在被他們嫌棄。于是經過無數次斗爭,終于雙腳離地后蹬了一下墻,整個身體很順利的沖了出去...
·從扎猛到仰泳
在小學六年級暑假(沒作業的快樂時光),和同學一起報了初級游泳班,說是教授蛙泳,但每次都是大巴帶去游泳館,教練帶我們做做基礎動作就下水各玩各的了。每天都游泳,蛙泳沒學會,扎猛倒是更熟練了...到了初中,有一哥們有一大公司游泳館的卡,游一次倍兒便宜,我倆就暑假天天去,光扎猛也不行啊。一想這仰泳不用換氣,就慢慢練習扎猛的時候翻過身子來。剛開始,一翻很怕整個身子仰過去,就戴了一個連鼻子的泳鏡,并且身子一仰,手就拼命打水。這樣只要換手夠快,不僅游的快,還很穩。
·從仰泳到蛙泳
很尷尬一個事就是仰泳很難游在一條線上,你不得不游兩下正過來看看前面是不是有人,是不是自己游跑偏了。而且游兩下胳膊沒勁了你又得扎猛。這時候就看那一趟趟來回蛙泳的大佬們就羨慕上了。憑著在游泳班殘存的記憶,動作模仿的有七八分,速度卻差了一倍,并且每次換氣吐完馬上吸一大口,很緊張。不過時間一長,心里那緊張勁兒過去,換氣的時候時間就不那么緊了,自己也掌握了一定的頻率。
·從蛙泳到自由泳
上了大學和朋友相約游泳,身邊想去的人還是很多,會的倒是不多。咱也算是泳界“高玩”,蛙泳仰泳來去自如。但是市里的游泳館和我們小縣城就是不一樣,環境好了很多不說,就連游泳的都是自由泳、蝶泳..動作還標準的不行,要不是和幾個不太會的朋友來,我自己游的話應該也是覺得比較尷尬的。但是我不服氣,怎么說也游了這么多年,跟人家一比差了好多,很不甘心。于是偷偷潛水看別人的動作,“很簡單嘛”我心里暗想,可一游起來發現胳膊提出水面很費勁,也不知道怎么換氣(腦袋到底怎么歪??)。回到學校后就開始查自由泳的教學視頻,看那人左右搖擺才明白,腳用來控制身子旋轉,這樣胳膊能交替浮到水面,提胳膊容易多了,頭也順勢出水換氣。我還發現在視頻里有很多氣泡在腦袋周圍,不知道哪來的。就這樣,下次去游泳的時候胳膊能抬起來了,可是換氣很倉促(自由泳比較費力,需要較多空氣),游不遠就憋得不行。我站在水里思考“要是把吐氣的時間放在水里,只出水吸氣,這樣時間減少一半,就不會喘不過來氣了”,突然回想起視頻里腦袋周圍的氣泡,恍然大悟!就這樣,自由泳入門完成啦,非常開心。
王信文曾在文章里講過:“語言的能力確實是有極限的。一個人表達能力再強,也沒法教會另一個人游泳”。學習游泳,聽再多人講,看再多視頻,都不如自己去慢慢嘗試,通過一步一步的“有效反饋”,才能真正獲得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