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發生了一系列的事,讓自己深陷情緒之中,今天細細理一理。
吃飯
中午和朋友一起吃飯,我帶著梓旭,她、老公和孩子,一共五個人。吃飯時,兒子為了找肉吃,來回用筷子翻。朋友指出。自己沒有回應。
反思后的做法:自己應該把孩子喊到一邊提醒一下。回家后和孩子談談。
吃飯間,朋友說兒子的臉吃的比她兒子的臉還要胖。我應和說:“就是。”
反思:自己當面否定了孩子,沒有和孩子站到一起,自己應該借機說:“確實有點。不過梓旭現在正在鍛煉,只要有時間,每天都去打乒乓球。”? 這樣既不會讓朋友尷尬,也對孩子打球的行為進行了強化。
如何滅火
中午陪兒子他們批發了玩具,把他們送回家后,我就去上班了。下午下班后,聽婆婆說兒子和他的朋友出去買玩具了,還騎著三輪車。
聽后,我很擔心,老公也很擔心。老公開始拿起電話給婆婆打過去,大聲呵斥,埋怨婆婆把鑰匙給了兒子。
老王掛了婆婆的電話后,我怒懟老王一頓:“我知道你是擔心梓旭。但是咱媽都七十多了,能給娃做飯,讓兩娃吃飽穿暖就不錯了。他能管住梓旭嗎?這件事也怨我,我沒有給梓旭說不讓他騎三輪車……”
老王依然不滿,開始埋怨兒子說:“見到后,我非要打他一頓,以后再也不讓他出去買東西了……”
我聽著老王的埋怨,想起院長講的兒子出門玩回來晚的事。
如何給老王滅火?
肢體語言先行,我握著老王的手,說:“好,你說是單打還是雙打?是往死里打還是往活里打?”(現在想想,但是語言內容沒毛病,自己的語氣、語態不對頭,肢體語言還是有些不到位。當時還是被老王的情緒帶偏了)
老王還是叨叨個不停,我沉默不說。到了小區北門,老王說他去停車,我就先下車去廣場找找。
現在想想,讓老王的叨叨是情緒的發泄,他發泄完了,面對娃的火氣就小一些。
我們總要給情緒找一個出口,老王此時情緒的出口就是“叨叨叨”。正確的方法,我索性做一個聽眾就行。
自責
晚上兒子回來,兒子朋友今天也在我家住,老王對兒子呵斥了一頓,我沒阻攔。兒子說他們買了30元,我說速速還我本錢。后來我拿走了20,給兒子10元,兒子開始大哭。原來,他下午請朋友吃了漢堡,花了15元。他感覺他們今天買東西白費了。
因為帶著晴晴試課,我生氣地踢了兒子的腳,然后走了。
晚上輔導孩子寫作業,看到兒子的作業沒有寫完整,自己很生氣。把兒子喊來,擰了兒子的耳朵,動手打了兒子幾下。自己又生氣地趴在床上。
兒子不哭了,開始寫作業,并且詢問明天的作業是啥?我給他說過后,兒子開始機械地照做,已經十點半了,兒子堅持要把明天的作業做完,兒子淡定了,我不淡定了。
我開始有情緒,喊來老王,懟了一頓。感覺不對頭,我開始自責,打了自己幾巴掌。
此時,我想起了兒子寫作業動手打自己的樣子。
我打自己,是對自己不滿,我當著老王的面打自己,希望引起老王的重視和關心。兒子的心情也應該是一樣的,他之所以打自己,是希望我重視他。
自己的一次沖動,對兒子進行了一次感同身受。
以后遇到這樣的情況,我應該抱一下兒子,告訴他:媽媽愛你。你是最棒的,眼下遇到的問題是正常的,我們慢慢解決。你希望媽媽怎么協助你?
深挖三層自己有情緒的原因:
第一層:自己對兒子寫作業不滿意;
第二層:自己對兒子的期望值高,希望他對自己的寒假有個規劃,希望他主動完成作業;
第三層:自己對兒子的學習付出少,還想在兒子身上看到自己期望的樣子。自己意識到自己應該多付出,于是自己對自己不滿。
感恩:
1.感謝海英姐和楊麗姐對我的問題及時回復和支持;
2.感謝自己短暫的自責后,開始反思,并且尋找方法;
3.感謝自己能夠安靜地工作,降低期望值,能量聚焦;
4.感謝梓旭面對任性的媽媽,哭過之后,仍會主動完成作業;
5.感謝晴晴去試古箏課。
6.感謝自己早起給家人做早餐。
7.感謝自己開始有規劃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