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回家心里都是發虛的。
我曾經以為我可以。即便感知到父母在逐漸老去,我依然相信,在某個年紀,我能夠通過努力獲取相對的自由,可以顧全父母與自己的小家庭。
然而相距千里,幾年過去,我并未覺得自己可以盡快自由或者說可以有一個相對自由的狀態讓我能夠顧全個人的生活并照顧好父母。同時,我忽略了時間的力量,父母衰老的速度比我想象的要快。
我是有愧的。
有一段時間我從這種愧疚中走出來了。想到父母子女終有一別,以后自己也是這個樣子,盡量不要成為子女的負擔,盡量去過自己的生活,在這種想象中,我覺得自己尚算合格,在一年里回家寥寥的次數中,麻痹著自己讓自己逐漸減少愧疚感。
然而時間愈久,愈不敢與父母聯系。在刻意減少的愧疚感中,也愈少想起主動與父母聯系。每周一次的視頻,有時候也會被自己找借口故意躲過。
請了半月假期回家看病。晚飯過后,媽說脖子有點不舒服,老爸接過話茬無心說到,摔住了咋會不疼。在我追問下得知媽媽在工作的時候摔倒了,頭部撞到了正在打包的瓷器上。我心中沉默,很自責。想起每次看了都會哭的那則公益廣告。遠在千里,父母從來不會告知家里的事,不會說起他們的小病小災,不會提起他們正在接受的生活磨難。
親戚看到我們姐弟的時候總會對我的父母感嘆說你們兩口子不容易,供出兩個大學生。我有時卻莫名覺得悲涼。如果都沒有讀成,其實也好,生活到哪里都一樣,有沒有品味,有沒有格調,真的有那么重要?我也不知道。我只是覺得一個人會有一個人的命運,只要自己不放棄努力,生活的開心快樂,念多少書從事什么工作又有什么區別?如果自己沒有一顆向善健全的心,什么工作都沒有本質區別。
上次回家,為姥姥奔喪。事情辦完在返回的路上,媽媽說還不如不讓你念書,緊接著又說那也不行啊,你的身體從小就差,不念書怎么辦,自己都沒辦法養活。我心里一酸,其實我自己也這樣想,不念那么多書,也不會有那么多煩惱,自由自在的做一個人,做一個善良的人,不也挺好的嗎?親人團聚,和和睦睦,這是普通人的一生,也是多少人羨慕不來的生活。普通生活并不是庸庸碌碌,轟轟烈烈也未嘗能滿足你所有的企盼。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每一次都在內心審視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父母是我的結,我不能讓他們在暮年的時候只感受到來自遠方冰冷的愛。距離是問題。我也希望每周或者每一天都能看到他們,他們為我撐起成長的傘,我為什么不能在他們老去的時候守好他們的這片天?
前路漫長也會艱辛,繼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