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
P25 真實的父母之定義
我們的“行為窗口”幫助父母了解他們自己產生的不可避免的情緒,以及影響這些情緒不斷變化的各種情況。真實的父母會不可避免地對他們的孩子產生接受感和不接受感;他們對于同一行為的態度不可能保持不變;而是會隨著時間而改變。他們不應(也不能)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他們應當接受一個事實,那就是一個父母可能會對某個行為感到接受,而令一個父母不接受;他們應當認識到,每個父母都會不可避免地對每一個孩子產生程度不同的接受感。
I:
為什么要做真實的父母?因為只要父母的反應是誠實的、符合真實感情的,即便父母表現出不接受的態度,孩子也能了解到父母情緒的原因,更能夠做出建設性的回應。如果父母假裝接受,而心里不接受,難免會通過身體語言表現出來,孩子就會兩難,不知道該如何決斷,更增加了不安全感。只有父母真實,坦誠,才能讓雙方增加理解和信任。
做真實的父母,即真實的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態度,可以是接受的,也可以是不接受的。為此,對于同一個問題,父母的態度可以不同,不必要求統一觀念。
再某件事情的態度上如何做真實父母:
1、認真感受孩子做這件事自己的真實感受是什么。
2、嘗試用平和的方法表達自己的情緒。
3、接受其他教養者和自己有不同的態度。
這一條特別適用于那些為了孩子好而長期“偽裝”的父母。他們不許孩子吃任何垃圾食品,而自己偷偷在外面吃;他們為孩子的錯誤行為“假裝生氣”。他們為了表達“對孩子無條件的愛”忍氣吞聲,他們或許為了夫妻間達成一致,迫使一方配合另一方假裝來支持。
但是事實上,沒有什么比真誠的交流,做真實的父母,更能很好的教育孩子。從現在開始,不必做完美父母,同時也接受孩子的不完美。
A1:
做真實的自己確實很難,比如我杜絕孩子吃任何袋裝零食。直到發現他對別人的零食表現出強大的興趣。好像小零食就是全世界。每次他接觸垃圾食品,我都說不要買。可我心里,并不真的這樣排斥小零食。畢竟,零食也是有趣人生的一部分。我小時候吃過很多零食,直到現在,也會自己偷偷買點巧克力之類的。看到做“真實父母”這一拆頁。想到自己對待孩子吃零食這件事,似乎有點偽裝了。最后搞的孩子和自己都收到了約束和禁錮。
改善方法:
可以從不要吃,變成盡量少吃。限定量。比如,一天最多只能吃兩塊巧克力。兩塊蛋糕。
A2:
和老公討論這一拆頁的內容,盡可能讓雙方在育兒問題上用更大胸懷來求同存異。
在元旦放假期間,列出我們對孩子統一的剛性要求:比如安全問題,采取一致的態度。
約定當下一次,遇到孩子有爭議的行為時(我不知道那是什么)
分別說出自己不同的感受,再接受雙方不同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