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貌是與人交往的基本素養。
在中國,禮貌是人與人交往的基本要求。
孩子在剛出生時就被教導要有禮貌。見著別人要會稱呼人,會打招呼。
進入社會時,我們也常被長輩教育要對同事、領導和陌生人有禮貌。
“講文明,有禮貌”。禮貌還是我們這個社會倡導的規則。中小學生守則、社會精神文明建設,還有鄉約村俗都有明確的規定。
可以說禮既是一個道德約束,也是看不見的規則。它已經成為一種文化。
周到的禮貌讓人心生歡喜,為你加分。而不禮貌的人常常得不到別人的尊重。
在職場上,我們常看到工作面試技巧少不了要談應聘時要禮貌周到,因為面試官對于有禮貌的應聘者往往更加青睞。
在學校里,老師更喜歡那些有禮貌的學生,不禮貌的學生則經常被批評。
孔融讓梨的故事家喻戶曉。他懂事的把大一些的梨子讓給其他人,自己留下小的。正是他的禮貌周到讓這個故事被歷史記錄下來,流傳了千百年。
西漢時期的選官制度之一舉孝廉正是以“孝廉”作為推舉的標準,尊禮孝廉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對官員考核的一個重要指標。
禮貌周到的人得到的贊賞更多,機會也更多。沒禮貌的人往往令人敬而遠之,甚至被孤立。
但什么是禮貌?禮貌的標準是什么?你自以為的禮貌周到,其實未必能保護到你。
禮貌周到卻是沒有標準的。
古時拜見父母長輩的禮貌是跪拜叩首,現在點點頭叫一聲就可以了。
春秋戰國時期,孔孟所代表的儒家便主張“禮治”,提倡治國要達到君臣、父子、夫婦間都要遵守禮節的程度。而到了明清,一群新興的思想家批判封建社會的禮是虛偽迂腐之學。
所謂的禮貌周到在特定歷史時期、特定情景下是有不同表現形式的。
你對一個長輩打了招呼,覺得做到了禮貌周到。但對于他來說,你還應該進一步噓寒問暖,你剛才的禮貌并不周到。
別人打了你右臉,你又伸出了左臉,這不叫禮貌周到。——這叫慫。
一個遲到的同事找到負責考勤的你希望網開一面,你禮貌地拒絕了他,并且曉之以情動之以理為他解釋。你以為做到了禮貌周到,第二天就聽到他在背后說你的不好。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禮貌很周到了,但還是沒有保護好自己。很多人很委屈,但也沒有什么辦法。事實上,禮貌周到常常不是以我們的感覺作為標準的。
你所謂的禮貌周到,是以別人的評價為標準的。
我們常聽別人說:某某是個很好的人,很有禮貌。某某不怎么樣,平常都不搭理人。
禮貌周到在別人的口中,你沒有見過有哪個人自己說自己禮貌周到的。
溝通技巧的高低成為了別人評價你禮貌周到的法寶。而對于不善言辭的人來說,溝通不暢讓他們連最起碼的禮貌都不能為別人所贊賞。
讓座糾紛常常成為見諸報端的一個熱點話題,一些人理直氣壯地(甚至是大打出手)要求座位上的人為自己讓座,還說這是基本的禮貌,其實這只是他自己眼中的禮貌。他并沒有搞清楚為什么別人不給他讓座,或許是身體不好,或許是心情不好,或者人家本來就是老弱病殘孕。他在批評別人沒有禮貌的時候,卻忘了自己對別人也沒有基本的禮貌。
為了保護自己,為了耳根清凈,為了別生事端,我們禮貌周到,遵禮守法。為的就是不和別人起爭端,這樣很累。
其實,我們大可不必太在意,禮貌周到不僅要看別人的反應,更要聽從內心。我們活著不是給別人看的,只要不傷天害理,我們就做到了周到。閑言碎語,由他去。
所以,你能做的,就是做你自己。社會是不斷發展的,道德標準也在發展進步,我們要守好自己內心的底線,遵守這個社會的基本規范。這樣,你的禮貌周到才能成為堅硬的鎧甲好好地保護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