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大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中庸二十二章》)
只有天下最真誠的人,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天性。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天性,就能充分發揮眾人的天性。能充分發揮眾人的天性,就能充分發揮萬物的天性。能充分發揮萬物的天性,就可以幫助天地培育萬物。能幫助天地培育萬物,就可以與天地并立了。
這段話邏輯性很強,由個體推至大眾,由大眾推至萬物,最終升華了人與天地并立的主體精神。起于至誠而章明自性,然后教化感召眾人,人性的發揮保證萬物本性的發揮。天地萬物的本性都發揮出來了,人類就完成了幫助天地培育萬物的使命,那么人就可以與天地并列為叁(參同叁)。
天性屬于儒家的哲學范疇,代表一切神秘而不可知的上帝意志。天性向人性的轉化,是儒家哲學的一大貢獻,也體現古人“天人合一”思想的高超智慧。
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么中國缺乏宗教信仰”的謎題,儒家認為人之最高境界是與天地并立,人的主體意識如此強烈,也就沖淡了對天地之崇拜。中西方文明的區別在于此,西方基督教文化是客觀意志決定論,而中華儒家文化是主觀意志決定論。
02
通俗地講,基督教文化是上帝決定一切,“至誠”表現為對上帝的絕對崇拜與服從。而儒家文化更強調人的主體意志,“至誠”表現為發揮人之天賦本性,完成人之天賦使命。
宗教信仰顯著的特點是人、神分立,人之精神寄托幻化為神,由于精神的需要而產生了對神的崇拜。儒家文化表現為“天人合一”,人能夠代表上帝之意志,之所謂“天命”“天性”在于人的體現。
人的精神寄托于自身的天性發揮,寄托于化育萬物,終極目標是實現“天地人”的并立,而非對天地的崇拜。不論是儒家發端——《易經》的“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還是張載“為天地立心”的思想,更多體現了儒家內在的精神寄托。
人生的意義在于彰顯天性,在于完成天賦使命,而無需外在的崇拜。至于“信仰危機”的偏激言論,更是無知與偏見,重要的是文化精神的存在,而不在于精神寄托于何種形式。一種文明的延續,定有其文化根脈的綿延不絕,至于是宗教文化,還是儒家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切莫厚此薄彼妄自菲薄。
03
至誠盡性,天地萬物各安其位,各守其分,這是大自然原本應有的狀態。“天地位焉,萬物育焉”,萬物按自然法則發揮其本性,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四時交替風霜雨雪,這就是天性的發揮。
只有盡人之性,才能盡物之性,人是萬物之靈,是萬物之君。人類發揮其天性,才能以誠待物尊重萬物,天性中包含著平等、互利、包容與和諧的品質。
“萬物并生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人類并不是萬物之主宰,不能將其視為人之私有而去控制、去役使、去破壞,否則將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物盡其性對人類是有利的,茂密的山林郁郁蔥蔥,清新的空氣沁人心脾,清澈的江河滋潤萬物,為人類提供了優美的生存環境,人得以健康生活,得以長壽安樂。
如若違背萬物之天性,強加人之意志于大自然,對森林的亂砍亂伐,肆意污染與破壞生態環境,人類將失去生存的家園。偷獵野生動物果子貍,受到不明病毒對人生命健康的侵害,都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
不能盡人之性,也就不能盡物之性,天地萬物失去了“誠”的本性,自然之失序其罪責在于人類。人不能承擔天賦使命,更遑論與天地并立,人之主體地位受到質疑,須不斷反思與糾錯所犯之錯誤。
04
過分開發自然資源,以滿足人類無窮無盡的欲望,工業之發達助長了物欲橫生,導致環境污染生態瀕臨崩潰。有西方工業化論者,過分強調工業化、科技進步對社會的貢獻,以及對人類物質生活所帶來的便利。
按照儒家中庸思想的理解,“過猶不及”,任何事情都有個度,超過了和達不到是一樣的效果。中國古人有物極必反的哲學思想,非常深刻,值得好好學習領悟。而西方工業文明發展的核心理念是“利益驅動”,一切皆服從于市場化運作,之所謂商業化模式。
經過三次工業革命,工業化的紅利基本上被老牌資本主義國家,以及以美國為首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所攫取,所付出的代價就是資源枯竭和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
作惡者,亦或是得利者,也許良心發現,也許是感覺到自身生存危機,遂開始關注環境問題。在幾個大國的倡議下,在世界范圍內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從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開始,吵吵鬧鬧二十年,很難形成共識,其核心問題是背后有本國利益作祟。
現在又開啟了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征程,進入了智能機器人和互聯網產業化時代,人類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成果。人類社會如此快速發展,人們不禁要問,人類發展的終點在哪里?
當互聯網模糊了時空觀念,當智能機器人取代了人工,人類又如何理解自身的價值。如果有一天,人類離開了地球家園,遷往陌生星球,這時候還能稱之為人類嗎?地球是人類的母親,生于斯,長于斯,離開了地球,人類將變得毫無意義。人類應該呵護地球母親,不應該損害拋棄地球母親!
05
哲學是一切科學之源,精神與物質永遠不能分離。工業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引發一系列哲學問題,萬事萬物終將回歸本源。人類必定要關照自身,無論科技多么發達,永遠都無法走進人類的靈魂世界。
正如人類永遠都不會明白為什么唯獨產生人類,這是宇宙的終極奧秘,人類永遠不會解開上帝之謎。并非固步自封,亦或排斥現代工業文明的發展,而是油然而生出一種擔憂,人類在不知不覺中陷入一種墮落,科技發展使人類的智力和機能退化。
人類越來越遠離大自然,人之天性逐漸喪失,人類變得不求上進,貪圖享樂,失落了靈魂,這是最可怕的事情。人是萬物之靈,也是萬物之君,毀滅人類的只有人類自己,人類是自己最大的敵人。科技猶如一把雙刃劍,服務于人類的同時,也使傷害變得更加容易。
未來的高科技戰爭,演化到最后將誰也無法控制。人類可以控制一切,改變一切,但誰能控制人類的欲望!如果不注重人類自身的內在關懷,不注重精神世界的重塑,工業文明的發展將是一條不歸之路!
06
《中庸》提出“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的思想,彰顯了一種高度的責任與使命意識,也深刻地體現了人自身的價值。對于中華文化之承繼,儒學的內在價值就在于此,這種天地精神凝成了中華浩然之氣。
儒家對于人性的哲學思考,并非立足于狹隘的人本主義,而使人性之光輝擴展至全人類,乃至惠及天地萬物。尤其是“與天地并立”的思想,更體現了儒家哲學立論之高遠,與西方所推崇的普世哲學異曲而同工。
古往今來的圣賢之人,無不展現出天地情懷與天人抱負,其人格之光芒照耀千萬祀!中華文化是人類文化之瑰寶,儒道文化蜚聲中外享譽世界,文化自信即源于中華文化之優越性。
近代中國之屈辱歷史,大多歸結于技不如人、政不如人,更有甚者曰“文化不如人”。這些說法只及其表而未觸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民族精神之頹廢與文化之衰落。
滿清王朝使所有臣民都奴服于腳下,更可怕的是在心靈上變成了真正的奴才,中華文化衰落到極致。雖然大清幾個皇帝貌似傾心于儒家文化,可重滿輕漢,大興文字獄等惡劣行徑,還是暴露其野蠻民族的低劣本性。
看看晚清臣民呆滯的目光,以及對國家的漠不關心,對同胞的冷漠無情,就不難理解泱泱大國為何如此孱弱。如打斷了脊梁,如抽掉了骨髓,失去了精神和文化支撐的民族,只能淪為任人宰割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