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篇:
《逍遙游》
1.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2.且舉世而譽(yù)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
3.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4.庖人雖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越俎代庖。
5.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
《齊物論》
1.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
2.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
3.喜怒哀樂,慮嘆變慹,姚佚啟態(tài)。
4.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
5.道隱于小成,言隱于榮華。
6.物無非彼,物無非是。
7.夫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謙,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
8.吾聞諸夫子,圣人不從事于務(wù),不就利,不違害,不喜求,不緣道,無謂有謂,有謂無謂,而游乎塵垢之外。
9.莊周夢蝶朝三暮四
《養(yǎng)生主》
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2.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緣督以為經(jīng),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
3.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躊躇滿志
《人間世》
1.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擾則憂,憂而不救。
2.德蕩乎名,知出乎爭。名也者,相軋也;知也者,爭之器也。
3.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
4.瞻彼闕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5.朝受命而夕飲冰。
6.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
7.螳臂當(dāng)車
8.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
《德充符》
1.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
2.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久與賢人處則無過。
3.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謂誠忘。
《大宗師》
1.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
2.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3.古之真人,不知說生,不知惡死。其出不?,其入不距。
4.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時(shí),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
5.古之真人,其狀義而不朋,若不足而不承;與乎其觚而不堅(jiān)也,張乎其虛而不華也;邴邴乎其似喜也,崔崔乎其不得已也。
6.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7.魚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術(shù)。
《應(yīng)帝王》
1.虛與委蛇
外篇:
《駢拇》
1.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guī),方者不以矩。
《胠篋》
1.盜亦有道。
2.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
《在宥》
1.故貴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托天下;愛以身于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2.無為而治:絕圣棄知,而天下大治。
《天地》
1.通于一而萬事畢,無心得而鬼神服。
2.無為為之之謂天,無為言之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
3.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非其心不為。雖以天下譽(yù)之,得其所謂,謷然不顧;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儻然不受。
《天道》
1.天道運(yùn)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yùn)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yùn)而無所積,故海內(nèi)服。
2.水靜則明燭須眉,平中準(zhǔn),大匠取法焉。
《天運(yùn)》
1.東施效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繕性》
1.繕性于俗學(xué),以求復(fù)其初;滑欲于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蒙蔽之民。
2.當(dāng)時(shí)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無跡;不當(dāng)時(shí)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道也。
《秋水》
1.問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
2.貽笑大方
3.井蛙不可以語于海者,拘于虛也;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者,篤于時(shí)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
4.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知分之無常也。
5.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6.道人不聞,至德不德,大人無己。
7.故曰:蓋師是而無非,師治而無亂乎?是未明天地之理,萬物之情者也。
8.差其時(shí),逆其俗者,謂之篡夫;當(dāng)其時(shí),順其俗者,謂之義之徒。
9.嚴(yán)乎若國之有君,其無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無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無窮,其無所畛域。
10.年不可舉,時(shí)不可止。
11.知道者必達(dá)于理,達(dá)于理者必明于權(quán),明于權(quán)者不以物害己。
12.邯鄲學(xué)步
13.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至樂》
1.忠諫不聽,蹲循勿爭。
2.至樂無樂,至譽(yù)無譽(yù)。
3.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
《達(dá)生》
1.達(dá)生之情者,不務(wù)生之所無以為;達(dá)命之情者,不務(wù)命之所無奈何。
《山木》
1.物物而不物于物,則胡可得而累邪!
2.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3.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
《知北游》
1.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
2.化腐朽為神奇每況愈下
雜篇:
《庚桑楚》
1.夫春氣發(fā)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
《徐無鬼》
1.知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wù)f之序則不樂,察士無凌誶之事則不樂,皆囿於物者也。
2.錢財(cái)不積則貪者憂,權(quán)勢不尤則夸者悲。
3.以賢臨人,未有得人者也;以賢下人,未有不得人者也。
《則陽》
1.榮辱立,然后睹所病;貨財(cái)聚,然后睹所爭。
2.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責(zé)。
《外物》
1.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寓言》
1.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
2.萬物皆種也,以不同形相禪,始卒若環(huán),莫得其倫,是謂天均。
《讓王》
1.道之真以治身,其緒余以為國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列御寇》
1.凡人心險(xiǎn)于山川,難于知天。天猶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厚貌深情。
2.故君子遠(yuǎn)使之而觀其忠,近使之而觀其敬,煩使之而觀其能,卒然問焉而觀其知,急與之期而觀其信,委之以財(cái)而觀其仁,告之以危而觀其節(jié),醉之以酒而觀其側(cè),雜之以處而觀其色。
3.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征征,其征也不征。
《天下》
1.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于變化,謂之圣人。
2.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熏然慈仁,謂之君子。
3.以法為分,以名為表,以參為驗(yàn),以稽為決,其數(shù)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為常,以衣食為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為意,皆有以養(yǎng),民之理也。
4.《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5.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
6.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7.窮響以聲形影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