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明倫 焦點中級九期 焦作 堅持原創分享第301天 20181222
1.正常化的同理
SFBT的同理方式除了反應來訪者的感受之外,更會暗示事情有其他可能性的存在,以試圖動搖來訪者的負面感受,改變他的自我覺知。
其原則包括:
①將來訪者所說的內容以“過去式”的動詞(如:加上“曾經”)進行回應,暗示現在的負向感受可以成為過去。
②把來訪者所用的含絕對性、強烈性的字眼,換為嚴重程度較低或發生比例較少的用字。
例如,來訪者說:? “每天總是覺得快要發瘋了。”
治療師的反應可以是:有時候你會覺得比較無法控制自己的心情;或者是修改幾個重要主詞的用字,如以“關心”、“在乎”、“理由”等字眼,取代“問題”的位置,以“個人”、“年輕人”、“當事人”取代“病人”的稱謂等。
③將來訪者認為的負向事實改為主觀的部分覺知,并加上“是你說的”、“似乎”、“看起來”、“變得”? (而非“你就是”)等字詞,以暗示一切的負面感受只是暫時性的、仍可改變的。
例如,來訪者說:“經過這事之后, 我現在發現自己是一個邪惡的人。 ”
治療師可以改為:聽你說起來,似乎這件事對你的影響很大,讓你覺得你的內心變得有一個所謂邪惡的部分存在。
④表示來訪者所提及的任何負面感受,是在相同處境下的人皆會有的反應,而讓來訪者覺得自已不是那么孤單或特異。
治療師可以常用“當然”、“自然”、“可以了解”、“像大多數的…… ”、 “典型的……”
例如:經歷過地震,會做惡夢是很典型的反應,很多人也都會害怕自己怎么會出現這種情形。
2.增加可能性的語句
治療師運用語句的暗示,催化來訪者接受各種可能性的存在,以動搖來訪者覺得自己毫無選擇余地的錯覺。
①當來訪者描述現在的不好情形,治療師加入“目前”、“尚未”的用句,暗示來訪者未來可以改變。
例如,來訪者:我是個失敗者,沒有人要雇用我。
治療師:目前你尚未找到工作這件事,讓你對自己有些不滿意。
②當來訪者用有問題的語言敘述時,治療師改以正向或未來目標的語言回應。
例如,來訪者:我活得很沒有意義。
治療師:你希望能找到自己活著的目標。
③當來訪者以無望的語言敘述時,治療師以“若有改變即是進展”的語言回應。
例如,來訪者:我老是會想到這創傷事件。治療師:所以,當你能夠逐漸比較少想到這創傷事件時,就表示你有進步了,可以把時間用來多做其他想做的事了。
3.重新再架構
治療師就來訪者所描述的事件,重新詮釋,賦予新的正向意義,或是特別強調及反應其中正向的價值,因為SFBT相信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治療師可以引導來訪者看到正向的意義,并且學習重新詮釋創傷事件的正向意義。
例如,來訪者對小孩的叛逆感到失望,治療師可以反應:小孩有自主性及能面對權威;來訪者因喪妻而酗酒,治療師可以反應:來訪者對妻子的愛與懷念;又或者來訪者因地震而容易想到死亡的事情,治療師可重新詮釋為:地震讓你開始深思人生中的大事——死亡的意義。
4.改變問題形態
SFBT企圖了解來訪者問題運作的形態,并且找到可以改變的環節。
SFBT 治療師常會運用“錄像帶式的談話”詢問來訪者:如果在你身邊架有一臺錄像機,把你所做的、所說的都錄下來,你想我們會看到什么?即使不是問這樣的問句,也會花一些時間來了解來訪者問題中相關的人、事、時、地、物,問題發生的比例、順序、重復性,以及來訪者采取的行動與結果。收集這樣外在看得到的客觀事實,治療師與來訪者可以看到事件各環節中重要的關聯性,然后改變其間的關聯方式。
例如做夫妻治療,當太太看到先生做愛時壓著她的手,就會讓她聯想到地震受困的記憶,使她驟然性冷感,而使得先生以為她不愛他,兩人嫌隙日增;在了解這樣的細節后,先生可以了解太太不是因為不愛他而有此反應,且治療師亦可進一步引導太太思考什么樣的做愛方式可以讓她不會有所聯想或性冷感,當兩人找到新的做愛方式時,兩人的關系就能有所改善。所以了解問題運作的細節,從外在具體可為的方式改變,直接帶出成功的經驗,可以停止來訪者想要分析、評價、改變自己(或配偶)的企圖。
5.例外架構
即帶領來訪者去看到問題不發生、問題比較不嚴重的部分,以開發過去成功的解決方式,使來訪者有意識地注意到自己過去是如何成功的,讓來訪者從注意問題的嚴重性轉而看到問題解決的可能性。催化來訪者去看到例外的存在才能激發來訪者的能力、力量與信心,更懂得有意識地來選用這些成功的方法。由于這些有效的方式是來訪者自己曾經做過的,來訪者不需重新學習,就能較為快速地來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不是由治療師去說服來訪者,而是通過問話的方式進行:
①詢問來訪者問題何時沒有發生,那時的成功方法是什么,如:什么時候你比較沒有想到這一創傷經驗?那時你有什么不同?那時你在做什么?你是如何做到的?
②詢問來訪者當問題結束或快要結束時的處理,如:什么時候你知道你對創傷經驗的悲傷情緒已經結束了?你如何發現快結束了?那時你在做些什么?結束之后,你又在做些什么?
③詢問來訪者過去曾經做過有一點點成效的方法, 或是做了什么讓自己有一些改變?是如何做到的?
④探討來訪者在其他方面(不見得與此問題有直接的關系)的成功經驗,了解來訪者是如何達成的。
⑤詢問來訪者做了什么,使得問題沒有更糟?
6.假設解決架構
引導來訪者假想未來已經解決的遠景,鼓勵來訪者擁有希望,并由未來的遠景中找到從現在可發展到未來的可能路徑,以及現在就可以開始做的步驟:
①奇跡式問句:有一天, 你睡覺醒來,有一個奇跡發生了,問題解決了(或你看到問題正在解決中),你如何得知?有什么事情會不樣?你不必跟你的太太說,她就知道了,她是如何知道的?那時,你又會做些什么?有這種新的感受、很棒的感覺后,你又會做些什么(你又會有什么不同) ?誰會因此有什么改變呢?
②水晶球問句:如果在你面前有一個水晶球,可以看到你(美好)的未來,你猜你可能會看到什么?如果在你面前有一個水晶球,可以看到你未來的生活,你想我們會看到你現在的改變如何發生作用呢?
③記憶錄像帶式問句:幾個月后,當你的問題已經解決時,我和你一起來看一 卷錄像帶,這卷錄像帶是記錄你從現在到問題已經解決時的一切過程,你想我們會看到你做了什么,讓事情有逐步的轉變?
7.評量性問句
評量性問句是一個很有用的評量工具,可以引導出來訪者的理想遠景,并化成具體可掌握的小步驟,在肯定、了解來訪者到目前為止的狀況與努力的同時,還可以提供來訪者一種前進的動力,思考下一步的具體行動。再者,將來訪者的感受、態度、動機、想法等抽象的狀態變成具體的量化資料,可以幫助來訪者自我澄清,幫助他們表達出難以說明的內在狀況或目標,同時也能協助治療師理解來訪者以及評估治療的工作成效與可努力的方向。
例如,治療師:如果以1-10來看,10 表示你想要達成的境界,1表示最不好的情況,你目前是幾分?你做了什么讓你可以到達(或維持)目前這個情況?你是怎樣讓自己沒有往下掉一格的?如果你想要再進一格(或半格),你想你可以做些什么?這跟上個月的評量有何不同,你是怎么讓自己進步的?
評量性問句可用于各種情況,比如用在評估來訪者自毀的危險程度,或者讓來訪者猜想他的家人和他的評量可能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有這樣的不同。評量性問句還可以用來評量來訪者自信心的高低、想改變的動機高低,而當來訪者打的分數在7或8分時,也是暗示來訪者已經在一種“夠好”的狀況了。
8.外在化問句
來訪者通常會將問題認定為等于自己的全部,SFBT 企圖用外在化問句,將來訪者與他的問題分開。當來訪者說:我的房子因為水災全倒了,我的人生全毀了,我氣得不想再做任何工作了。治療師的反應可以是:在房子倒了這件事上,讓你覺得你過去的努力白費了。或是:當你想到房子倒了會令你生氣,而這個生氣會讓你覺得不想去工作。或是:當你想到房子倒了會令你生氣,對于這個生氣,什么時候你覺得會比較能夠控制它?或是:房子倒了的確讓人難過,但我想再了解一下這件事何以會變成你的困擾?這樣外在化的方式將來訪者的問題具體獨立化,讓來訪者的問題變成一個需要處理的對象或壞人,打破來訪者覺得“我就是問題,我就是爛人”的想法。
9.關系導向問句
因為SFBT重視來訪者生活的系統及其生活系統中重要他人的看法,所以,讓來訪者的重要他人(家人、老師、室友、鄰居、朋友)的觀點參與來訪者思考問題解決的架構,將可豐富、修改與落實來訪者的目標或解決方法。運用關系導向問句詢問來訪者:如果你的小孩發現你已經好轉了,他會注意到你的第一個轉變是什么?如果奇跡發生了,問題都解決了,你的太太會發現你有什么不同?她對你的態度會有什么不同?如果她對你的態度不同了,你對她的反應有何不同?你們兩人的轉變,對小孩的影響是什么?如果你的父親來到這里,他對你的難過可能會有什么想法?他會如何反應?你的太太可以怎樣知道你已經盡力了?如果她看到你做了什么,就可以知道你正在努力?關系導向問向除了可以豐富假設解決架構的內容,還能刺激來訪者去想象改變的好處,增強來訪者覺得在他的人際關系中他很重要的想法,或者有助那些自以為孤單的來訪者與他人產生更多的聯結,而愿意更投入進行改變。
10. 因應式問句
詢問來訪者一些很小的、 常視為理所當然的行動力是如何來的。例如:? 今天是如何起床的?如何走到治行室的?如何熬過難過的時候?如何支撐自己走過來?你是怎么做到的?這些因應式的問句將能激發來訪者看到自己已經在發揮的潛力、個人能量之所在,以及走過目前困境的方法,這尤其對覺得自己已經沒有能力做什么的來訪者(如:? 憂郁癥患者)特別有幫助。
11.? 正向隱喻與故事
治療師可以在會談的關鍵時刻提出他覺得來訪者的情況讓他突然聯想到一則具有正向意義的比喻或是別人走出類似挫折的經驗。例如:雖然你覺得這件事讓你變得好像躲在墻壁后難過,不易信任別人,但是它很像是一個城堡的圍墻,在你和別人相處時,區分隔離出你的獨立性與隱私性,而讓你更懂得保護自己,也讓你懂得選擇何時打開城門,讓安全的人進來。正向故事與比喻不僅可以將來訪者的世界立體化,把來訪者某些狀況特定具體化,還可以提供正常化(其他人也是一樣)的效果,并且表示了解、接納、肯定來訪者已經做到的,分享他人的經驗,以及提供給來訪者希望感與新的詮釋。
12.追蹤性問句
在來訪者找到一些解決方法時,治行師還可以追問來訪者的下一步行動,以增強來訪者離開治療室后的改變動力。例如:離開治療室后你會盡快去做的一件事是什么? 你預期自己會如何提醒(或幫助)自己繼續保持下去?你如何讓這樣美好的事情再發生(或如何避免這種困境再發生) ?當你的改變被別人注意到時,你會希望什么樣的改變繼續發生?如果有機會邀請你向目前有同樣困擾的人說一些對他們有幫助的話,你會對他們說些什么?這些追蹤性問句能幫助來訪者將改變持續延展。
13.贊美
在整個的會談過程中,治療師都會把握機會贊美來訪者,而在會談40分鐘休息后,治療師就他對來訪者的觀察與思索,很正式地給予來訪者一番贊美。治療師的贊美需要真誠、具體,并以來訪者所能接受的文化方式表達。贊美即是種“正常化”技巧,能平衡來訪者只重視問題與缺點的習慣,也可營造正向積極的氣氛,幫助來訪者遠離被評價以及面對改變的恐懼,并且能提升與強化來訪者新近的改變,而使得來訪者的責任感有所提升。
14. 連接性信息
在反饋階段,治療師提供贊美之后,便會在提出家庭作業前,進行一個具有連接意義的信息說明,而使來訪者的來訪目標與鼓勵來訪者去做的家庭作業之間有所聯結。連接性信息的目的,仍是在協助來訪者用新的角度去思考問題與情境,或是作為家庭作業的架構、行動脈絡的基礎。連接性信息具有教育性與正常化的效用,其內容可能是專家的觀點,也可能是根據一些研究或理論的說明,或是更加確定來訪者已經在進行的行為以及強化其已經相信的理念。
15.家庭作業
SFBT的家庭作業緊扣來訪者的來訪目標、思考脈絡、語言習慣、改變動機,并參考來訪者回答假設解決問句或評量性問句的答案,邀請來訪者在會談后進行新的思索,去完成新的行為或多做已經存在的成功行為,以促使來訪者專注于正向、例外經驗的開發,催化來訪者有持續的改變。家庭作業可以是思考性的、觀察性的或行動性的任務。例如,觀察自己與他人的正向行為、多做一點正向或例外的有效行為、 發現與觀察突發性例外的發生情形、采用一點點假設解決架構的方法等。SFBT 不會緊盯著來訪者是否完成家庭作業,當來訪者未完成家庭作業時,就表示這個家庭作業并不符合來訪者的需求。
16. 儀式化作業
任何創傷經驗都易使得來訪者失去原來生活的聯結或失去原有生活的秩序,而且受傷的來訪者在面對現有生活時,也容易退縮,所以治療師可以引導來訪者思考:做什么事會讓他可以重新回到過去有秩序生活的平靜感,包括回想平日特定的活動(如:吃三餐的方式、穿的衣服、去的地方)及社交活動(和誰去做什么有樂趣的事)等。有時,創傷后的來訪者可能容易有一股難以控制的悲傷、怒意或自傷的沖動,阻礙他們去達成目標;當來訪者很有意愿改變這種情況時,治療師或可直接建議來訪者每次又有這種沖動浮現時,就去做一些富有象征意義、替代效果的“儀式化作業”,讓他們既能有所宣泄,又不至于會傷害自己的身體或親友。例如,以寫信來紓解情緒,焚燒或撕毀寫好的信以發泄憤怒,把寫有害怕、憤怒等感受的紙鎖在安全隱秘的盒子里、以口紅畫在手腕上代替刀割等,或者運用打洋娃娃、畫圖、拔植物等具有替代性意義的活動。當然,這種處理負向情緒的儀式化活動只是暫時的、過渡階段的處理,SFBT仍要引導來訪者盡快地回復到原有現實生活中的能力。
17. 安全計劃
SFBT相信來訪者會引導治療師如何幫助他治愈自己,除非來訪者出現危機,治療師才會主動介入。創傷后的來訪者會有自殺或自我傷害的傾向,此時,SFBT 的治療師會要求來訪者做出不自毀的承諾,甚至要求來訪者以書面方式撰寫,以強化承諾的力量,必要時治療師還會邀請來訪者的重要他人加入,隨時輪班觀察來訪者,以確保來訪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