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夜色漸濃,一束白光沖破夜色。操場銀幕上令人或感動或唏噓的情節漸漸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喧囂歸于平靜,……對于八十年代前出生的通元人來說,總有一場露天電影在他們的記憶深處。
? ? ? ? 通元人與電影結緣甚早。據有關史料記載,1945年抗戰勝利,歡慶的鄉人在法喜寺(現通元地區醫院)請戲班子連演三天二夜,其間曾播放無聲電影,只可惜影名已不可考。這便是通元人觀看電影的肇始。
? ? ? ? 新中國成立后,縣電影放映隊到各鄉鎮巡回放映。1974年公社電影放映隊成立。龍舌嘴小學操場三十余年的露天電影,便成了一代代通元人抹不去的回憶。
? ? ? 最早,通元等鄉鎮還不通公路,縣放映隊只能靠搖櫓船,載著放映器材通過水路巡回放映。官堂、通元、石泉、……一個鄉鎮接一個鄉鎮,放映員們幾乎一年四季都飄泊在外,以船為家。
? ? ? ? 電影船停靠在龍舌嘴趙家屋后秦溪石埠。搬運放映器材、立桿、砸釘、拉銀幕、掛音箱等等,一大堆的事,靠放映隊的二、三個人是不成的。通元的第一批志愿者出現了,當然那時不叫志愿者,有可能叫“電影服務員“,沒有薪水、沒有補貼。有幫著搬運、安裝器材的,有幫賣票的,也有幫收票的,還有負責維持秩序的,……
? ? ? ? 在那時,鄉鎮娛樂活動匱乏,定期放映的電影吸引了四鄉八村的鄉親前來觀看。一場電影,有觀眾一、二千人。由于龍舌嘴小學操場,只能從北面的育才橋、南面的張家橋進出,設卡收票極為便利,但也造成了進場、散場時特別擁擠。據說,在六十年代未,曾有小孩在育才橋收票處被擠下河,受過傷的。
? ? ? ? 每到放電影那天,人們早早收工回家,生火做飯,性急的已經指使孩子背著長凳,到操場提前搶位置了。吃好飯,人們急吼吼地趕來。來晚了沒好位置,弄得不好只能到銀幕后面看。
? ? ? ? 那時,一張電影票5分或一毛,半票3分或5分,這跟放映電影的數量有關。放映隊有時會考慮觀眾大老遠趕來,看一本電影感到意猶未盡,條件具備就放二本。這個票價,看來不高,但對那時的人們來說,一家幾口也是不小的開支。
? ? ? ? 于是,圍繞逃票的斗智斗勇也就趣事不斷了。在學校上學的學生,聽說晚上有電影,有些人就餓著肚子躲在小學的教室里逃票。但有時一些認真的電影服務員會去檢查小學教室,所以,大多數人躲在大會堂西面的桑樹地里。
? ? ? ? 當然,如果龍舌嘴有親戚,那是再好不過。不僅可以逃票,還免了肚餓。有時,龍舌嘴上的人家,連自己帶親戚的小孩,有十多個。在糧食憑票供應的當年,給這些人準備晚飯也不容易。小孩子又不懂客氣,常常一掃而空,陡增主人尷尬。
? ? ? 放映露天電影,沒有嚴格的放映時間,一般天色漸暗,就開始放映。正片放映前,一般會放些副片,宣傳時事的幻燈片,宣傳科學種田的科技片,等等,不一而足。這是觀眾最無奈的,所以下面該拉家常的繼續拉,該呼兒喚女的照樣直著嗓子,……。直到放正片了,人們才會安靜下來。
? ? ? ? 看電影,最興奮的是孩子。竄進穿出,爬高伏低,滿場打轉。嘰嘰喳喳,吵吵鬧鬧,等著電影開演。高興時,擠到放映機前,競相在放副片的光柱中露一手手技,你雞飛,我狗跳……。放正片了,坐不住的調皮鬼們蠢蠢欲動,不經意間,腦袋被放映機光柱投射到銀幕上,惹來觀眾的一片笑罵。
? ? ? 看電影,高興的不只孩子,還有那些小伙子、大姑娘。他們可能是在看電影,也可能拿看電影做幌子。有對象的,膩在一起卿卿我我;沒對象的小伙子,則四外亂竄,遇見漂亮的姑娘有意無意碰上幾下,試著答訕幾句。誰知道呢,緣分。
? ? ? ? 那時,影片的種類不多,有以《地道戰》、《地雷戰》、《英雄兒女》、《南征北戰》等為代表的戰爭片,以《紅燈記》、《沙家浜》等為代表的樣板戲電影。這些主旋律電影,影響了一代代人的理想、信念、價值觀。
? ? ? ? 愛情片、動作片要到改革開放。1980年一部《廬山戀》,成為人們心中最純情的記憶。至今記得1982年為看《少林寺》,不惜走上近十里路到六里山軋石廠影劇院。
? ? ? ? 1983年,通元影劇院建成首映,通元人結束了露天觀看電影的歷史。
? ? ? 幾十年后,偶爾再見露天電影,感懷之間,忽然想起一首歌:
我家樓下的空地是一個電影院
在夏天的夜晚它不再出現
如今的孩子們已不懂得從前
那時候的人們陶醉過的世界
………………
? ? ? ? 作者的話:3月,《龍舌嘴,那個夢中的操場》推送后,不少朋友在文后留言,回憶當年觀看露天電影的種種。其實,筆者當時寫作時,也常有一種情懷在筆下縈繞。我想,那不僅僅是對露天電影的回憶,而是對那個年代、那個年代那種簡單、純粹的快樂的懷念。遂有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