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艱苦的歲月,人越容易獲得滿足感,快樂的來源也非常簡單。
七八十年代走過來的人,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是無法和當下相比的。但回憶起童年,卻依然是充滿快樂和溫暖的歲月,那種快樂和溫暖已經(jīng)鐫刻在那段生命的年輪里,成為重要的人生經(jīng)歷和寶貴財富。
彈溜溜、掏鳥窩、推鐵圈、打鳥、追野兔、玩泥巴…… 農(nóng)村孩子每天在泥土里摸爬滾打,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身泥,在村莊和田野間尋找快樂,放飛童年!
小時候,電還是稀缺資源,只要一到晚上,十有八九是要停電的。好在家里還有一樣重要的家用電器----收音機。那是唯一能聽到外面世界聲音的電子產(chǎn)品。兒童節(jié)目“小喇叭”和廣播劇是最好聽的節(jié)目了,但卻不是每天都有。多數(shù)時候,晚飯后就是聽老人們講故事,尤其是鬼故事居多。每次聽完鬼故事,都嚇得我們黑夜里不敢出門,晚上睡覺把頭深深的埋在被子里。
七十年代后期開始,農(nóng)村地區(qū)開始有了露天電影放映,這讓精神世界空虛的我們異常興奮,也讓少年的激情在困苦的歲月里燃燒著,升騰著。
那時候一個鄉(xiāng)鎮(zhèn)只有一個放映隊,幾十個村莊輪流放映,一個村莊有時一兩個月才能輪到一回,這樣算下來,一個夏天每個村莊只能放三四場電影,這還不算趕上停電和下雨天。所以在學校里,孩子們便伸著長長的耳朵,刺探著放映隊的行程。除了自己村莊里的場次,在附近的村莊里的放映,我們也會追著去看。
晚霞映襯的村莊場院里,人們七手八腳的幫放映員立起幕布,拉緊固定的繩索…… 這是大家都特別愿意干的活,可以借此機會接近放映員,得到一些放映行程的信息,也可以近距離接觸一下那神奇的放映機,提前知道電影的名字!
電影還沒開演,場院里的人已經(jīng)滿滿的了。離家近的帶著凳子早早的占據(jù)了最好的位置,來得晚的,只能站在人群后面翹著腳,伸長了脖子努力尋找著最佳角度,費力的張望著。
孩子們搶不過大人,干脆爬到樹上,房頂上,有的甚至騎在爸爸的脖子上……
畫面開始在幕布上閃現(xiàn),嘈雜的人群像是被按了開關(guān),瞬間安靜下來。大家屏著呼吸,盯著屏幕,很快人們的情緒就被帶到電影里……? 人們隨著情節(jié)的進展一會情緒緊張、一會哄堂大笑、一會急得跺腳罵娘、一會吶喊助威……
每次放映結(jié)束,人們都不愿離場,意猶未盡的和放映員詢問下一場的放映時間、地點,七嘴八舌的評論著電影的情節(jié),孩子們跑著跳著學著電影里的臺詞、模仿著武打動作,歡天喜地的跑回家里……
伴隨我們成長的電影從早期的“地道戰(zhàn)”,“地雷戰(zhàn)”,“南征北戰(zhàn)”,“神秘的大佛”…… 等經(jīng)典戰(zhàn)爭題材的影片,到后期的武打片“少林寺”,“南拳王”,“海市蜃樓”,“大刀王五”……
從此,少與外界有過接觸的我們知道了世界之大,人生的精彩!戰(zhàn)斗英雄和武林高手成了少年心中的偶像!課間大家用稚嫩的口氣講述著電影的情節(jié),學著大俠的樣子與同學過招,嘴里發(fā)出“吼”“哈”的聲音……
露天電影,滋養(yǎng)了一代人的精神世界。
八十年代后期,隨著黑白電視的普及,露天電影漸漸離開了我們的生活。但那快樂的歲月卻永遠印在了一代人的記憶深處。
這些年在城市的廣場上,偶爾能看到露天電影的放映,但圍觀的多是中老年人,也許大家只是想找一找曾經(jīng)的記憶吧。畢竟如今豐富的傳播媒介和豪華的影院早已不是那個時代能夠比擬的了。
曾經(jīng)的露天電影,雖然經(jīng)常經(jīng)歷停電的焦急等待、因為下雨只看半場的尷尬,但那興奮和充滿期待的日子是一生中最快樂的幸福時光!不知不覺我們在追逐和期待中長大,露天電影也成了美好的回憶,而那美好的記憶卻成了一生都享用不完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