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如何實踐自己的筆記管理系統

到了2016年的現在,在網上閱讀這篇文章的朋友應該基本都習慣使用Evernote、為知筆記、Onenote、有道云筆記等等各類云筆記應用,作為日常記錄或者知識管理的幫手了

我個人用印象筆記比較多,雖然印象筆記產品目前的更新不痛不癢,而且產品體積也越來越臃腫,但相信以目前大家的設備來說,性能可以不作為選擇的依據。就以印象筆記為出發點談一談關于筆記的知識管理,以及個人對于Evernote的用法,作為前提先說結論:

印象筆記不適合用作深度的知識體系搭建和管理,適合作為收集和分類

作為時不時沉溺于選擇工具的人來說,在多年的筆記使用中也輪換嘗試過多種類型的產品,最終仍然使用印象筆記的原因,還是因為“剪藏”,無論是用微信、還是手機看知乎或者其他應用,或者PC上的各類網頁,都可以很方便的先保存到筆記中,特別是Chrome的插件,還可以簡潔的只截取文本和圖片,方便得很。

不得不說,雖然印象筆記現在有很多問題,但是畢竟還是市場份額第一的應用,在各個應用和場景的相性上都比較好。但是也有越來越多的軟件能達到一樣的效果,個人習慣問題,大家參考即可。

在使用筆記的過程中對于分類,也經歷了幾次大調整,目前的整理思路是下面這樣:

Inbox:收件箱(收集)

接觸過GTD或者時間和任務管理的應該都比較熟悉Inbox的概念,實際操作中也真的非常好用,其實道理非常簡單,就是純做收集,在第一步不考慮任何分類,快速收集即可,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只需清空Inbox。

各種軟件、網頁的截取,收藏等,都在這個階段發揮效用。

Information:信息(保存,需要記錄以備不時之需)

像家人的身份證信息,有一些不重要網站的賬號密碼,一些名片類的聯系方式,常用到的證件照等等,都可以單獨列在整個這個組下面。這類內容的處理和意義也相對簡單,單純的保存會時不時使用到的信息,比較方便靈活,當然,安全性至上的同學還是慎用啦。

Topic:話題(將內容進行分類)

每個人總會有一些自己關注較多的內容,有可能是英文學習啦,健身相關啦,Office相關啦,或者各種工作相關的類型,這個階段就把各類內容劃分開,分門別類匯總,這樣便于對自己感興趣的話題進行專項的查看和學習。

能形成話題的,一定都是個人已經比較感興趣,而且收集的內容也比較多的,如果只收集了幾篇內容,還是不建議單獨列為話題啦,雖然看似分的更清楚,但是如果筆記組很多,那基本就不會經常看了,對吧

最后就是我覺得Evernote很難承擔的內容了,Action:行動

其實行動就是帶著目的的學習,是真正自己要消化的,也是自己要針對上面的內容去實踐,去改變,去應用的。可能是整理出自己對收集來內容的理解,也可能是將某類話題的事情學到后,自己在做過后沉淀的一些心得,這樣才真正改變了一些東西,也讓這個內容或者這項知識變成自己的。否則就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往往會發現自己看了很多,也知道了很多東西,但過后產生的改變并不大。

其實Action,也并不是Evernote做不了,只是會比較別扭,往往做著做著就變成了整理資料,就在這一步停滯不前了。在這里也不是建議大家在真正進行消化知識的時候用什么更好的工具,比如OneNote之類,畢竟工具再好也是為人服務,只要開始做了,那用什么工具都是一樣的。


還有一些其他的小分類,比如單獨設立一個筆記本組,把網上看過的文章,你認為需要再讀一遍的放進去啦,等等,歡迎大家補充一些思路。

筆記這類知識管理工具,不需要每個分類一定互不重疊,在邏輯上要多么完美。也不建議大家層層疊疊像俄羅斯套娃一樣的建立筆記本組,這樣只會增加自己的使用時間,當然強迫癥就不攔著啦。

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一些靈感,知識管理的更加舒心,不斷成長,變成更好的自己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