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 the change you wish to see in the world.
這句話從19歲開始第一次在硅谷看到,就陪我一直走到今天。在我心里,加州是個很神圣的地方。19歲的時候因為學校的機緣,得以到UCLA交換一個暑假,在LA的學習和硅谷的參觀,奠定了我整個大學時期的夢想基調,也使我深深相信自由、思考、以及努力創新和突破的價值。因此,今年國慶期間,得以故地重游,又是對接下來幾年的方向,的重新思索和調校。
1、一個公式:成長= 內心強大+ 身體強大+ 知識強大
每到一個地方,我總喜歡去大學逛逛。在硅谷的時候,幾乎天天呆在斯坦福。在舊金山時,留了一整個下午逛Berkeley。到了紐約,也必須到Columbia走走。聽同學說,馮唐每年都會抽出一段時間,窩在Berkeley的圖書館,靜靜享受閱讀。這段時間,李善友教授也在斯坦福的GSB商學院,閉關靜修,思考閱讀。朋友說,有一種圖書館,叫做別人家的圖書館。那些豐富得令人震驚的館藏,宏大而華麗的建筑結構,和所有人埋頭深學的精進感,幾乎有著瞬間戳中人心的力量——只想拋下一切,就蹲在這里,皓首窮經,便是一生。
校園的中心,總是教堂。斯坦福的教堂有很美的壁畫,雕花的彩色玻璃窗,使它并不像歐洲那些古老的教堂那一年沉悶,充滿了更多光明與溫暖的色彩。有時候一個人坐在那里,聽著很美好的唱詩班和管風琴,總會有一種落淚的沖動。總覺得心中會有某些地方可以被照亮,而又使人相信世界中有那般純粹無暇的美好,值得相信,值得期待。
哥倫比亞在寸土寸金的紐約,校園就完全比不上西部土豪那樣大得夸張,卻絲毫不節省投入在健身房的資源。哥大地下的健身房有三層樓,密密麻麻的器械區,排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還有兩圈跑道和游泳池,竟都能在這彈丸之地安排得井井有條。我們去的時間是上午11點,健身房里器械的使用率竟然超過60%。一有空,就去做gym。商學院的學生西裝筆挺地進來,在長期租用的柜子里換好衣服,鍛煉完、洗好澡,再西裝筆挺地出去。哥大學生走路很快,穿著也很formal,和西部的畫風完全不同。
此時此刻,國內的創業黨同學們,正發著通宵加班的照片,并相互點贊。這讓我感到自己出來旅行十分羞愧,似乎要假裝跟在硅谷工作的同學談一點項目,假裝要挖他們回去工作,才能顯得自己這一趟玩得有價值。然而,我已經懶入骨髓,連假裝工作的心情都沒有,只好轉了一個關于創業的什么什么文章到朋友圈,以示本人仍在閱讀思考,不落潮流。
我想說的是,一個人吧,一定得有點信仰,不管是什么樣的信仰,重要的是有一個堅定不移,自己100%相信的東西,支撐著自己。有些人可以把自己交給上帝,也有人可以把自己交給佛陀,或是單純地信仰自己的夢想。唯有堅定不移的信仰,可以使人的內心強大到混蛋。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信仰起到的作用是“頭腦中的消聲器”。我們的頭腦中,總是無時不刻充滿了對自己的判斷,對過去的悔恨,對未來的擔憂,這些噪音讓我們無法行動。一個人,擁有信仰之后,便能將自己完全地交出去,交給一份高于自己頭腦的力量,讓自己的頭腦中的蜂鳴轟然消失,不用去判斷,不用去懷疑,只是相信,然后全然去做—— 我們便可以放手,可以盡力去嘗試,很全然。
強大的內心,也需要有一個強大的身體來支撐。正如哈佛幸福課告訴我們,我們80%的問題是頭腦以下的問題,可是我們卻持續地忽略自己的身體。優質的食物,足夠的睡眠,每天至少12個擁抱,以及,每周三次以上半小時的鍛煉。如此簡單的四點,卻需要我們自身拿出更強的意志力和信念去達成。其實,能做到這幾點,目前國內職場上,尤其是女性中高發的抑郁癥,就會消失不見。我特別想說,在這個時代,無論是創業還是大公司,一個team的人,最佳狀況一定是大家能夠一起長期持續地走下去,成本可能是最低的。所以,從長期情況下保持一個正確的工作節奏,照顧好自己的身心平衡,也許是對自己,對team都更加負責的做法。
至于知識,聰明人一定得明白這個道理—— 真正好的知識,一定是很貴很貴的。任何一門學科的知識,都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更不要說跨學科知識之間的脈絡梳理和鏈接,浩如煙海的資料需要足夠多的錢來購買,更需要足夠長時間和足夠多資源投入的專業人士,來進行篩選、分類和推薦。優秀的圖書館,離不開超級優秀的圖書管理員。美國名校在圖書館的建設上,不可謂不是一擲千金,沙發,燈,環境,裝修,都如同宮殿,讓人呆在那個環境里,就會覺得很愉快。
心靈、身體和頭腦都很強大的人,是戰無不勝的。
2、Google: 重新思考工作、生活與創造力
因為有好幾個同學都在谷歌工作,于是,我們就決定去谷歌吃飯。從Palo Alto慢慢走到Alta 900, 碩大的google complex大概有一萬五千人在這里工作,都是矮矮的平房,一棟棟地鋪開,如果不是彩色的google logo,我很難想象這竟然是一個辦公室。這一天是周五——Thank God It's Friday。飯點人也不多,后來我才知道,原來硅谷的不成文規定已經變成了“每周工作四天半“,到周五工程師就干脆soho半天自動回家了。
食堂門口停了很多google的彩色單車,飯菜沒什么特別的,不過從我角度來看倒是很fashion——幾個大罐子里裝的是很潮流的Spa Water,就是把新鮮水果蔬菜泡在水里,沒什么味道,但被米國養生黨認為是比較有酵素,能夠detox, 排毒養顏的水。居然還有泡紅辣椒的spa water,太奇葩,就沒喝。飯菜口味挺清單,vegeterian選擇也夠多。大餐廳中間是個開放式廚房,據說是請了廚師在那里專門教google員工做菜。一邊吃著飯和同學嘮嗑著他正在做的項目,一邊等一個在google 工作了七年的學長過來—— 他老婆生孩子了,他也有12周的產假,所以在家帶小孩,木有來上班。
吃完飯去園區逛逛,整個不像是個公司,倒像是個大公園。有人騎單車的,有人在草坪上玩橄欖球的,有人在各種坐著躺著曬太陽的。下午三點去到另外一個本科同學樓下,一打電話曰:啊,在健身呢,來健身房找我。此君說,同組的人都喝酒去了,自己才不那么墮落呢,就跑來健身。
問起同學google怎么管理,怎么做項目。就聽到了著名的80%+20%+10%的分配,80%的某個項目,再加上20%的時間投入到另一個項目,以及10%的時間可以研究和搞一些自己想搞的事情。打卡是不存在的,也可以說我們所認知到的“管理"這件事情,也是不存在的。不打卡,來去自由,目標和任務為導向,人際關系簡單,讓每個人處在比較舒服的狀態下最大化發揮自己的創造力。
其實想想,我們每天擺出一副嚴肅臉,正襟危坐地來上班,真的會更有創造力?也真的能夠做出更多美妙的東西嗎? 一想到工作,我們就擺出一副,要上戰場的,嚴肅認真的表情,我們將工作與生活割裂開來,我們拒絕將真實的自我帶入工作。我承認,即使是我自己,也曾經經歷過一段時間,覺得上班就是戴上面具,走寫過場,不走心。
或許,我得從另外一個角度,講一個關于google的故事。
去年有一本全網斷貨的暢銷書《硅谷最受歡迎的情商課》,英文名叫Search Inside Yourself,是谷歌的一位高級工程師,陳一鳴先生的作品。陳一鳴先生在谷歌的工作中,發展出了自己的一套日常生活中的靜坐、正念、覺知的方法,融合了禪修和西方比較流行的積極心理學的許多觀點,從而在谷歌平臺上,開始專職地進行的谷歌“靈魂工程師”項目,他是谷歌的開心一哥,將這門情商課從硅谷開始輻射到全球。凡是到訪谷歌總部的名人政要,都要與他合照,才算是到此一游。谷歌還專門開辟了一面meng's wall 來貼這些照片。我個人覺得呢,情商課這個翻譯不是很準確,事實上,陳先生所推廣的,乃是將抽象的禪宗和佛教修行方法,轉化為日常可行,保持我們的自我覺察,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的控制力建立與他人的鏈接,從而讓人更加幸福、富有創造力和意義感知的方法。
Meditation is the new caffeine in Silicon Valley
去的那天,一直想要找找看能不能聽到陳先生的課。才知道,陳先生這半年都呆在google的歐洲總部,為歐洲的同事帶去這門課程。
可能,這世界上有一群瘋狂的聰明人,相信的這么件事:不是成功才能通往幸福,而是幸福才能通往成功。
3、 Jack Dorsey: ?他和Jobs 之間差了 N個 Elon Musk
去APPLE玩那天,正好是本科學校在南加州的校友聚會,也就碰到了在Twitter工作的學長。時值Jack Dorsey 重回Twitter, 業界又把這個故事拿來同 Jobs 重回蘋果進行比較。Jack Dorsey此時仍然是Square的CEO,又重新挑起Twitter大梁,如Jobs 當年還擔著NEXT和PIXAR回到APPLE。這些強到一定程度的人似乎每一個指頭上都隨隨便便掛了一家可以影響世界的公司。不過Twitter工作的這位學長點評得很好玩:“Jack Dorsey比Jobs 差多了,他和 Steve Jobs 之間至少差了N個 Elon Musk。”
話說起來,Elon Musk在硅谷的影響力,以及其對很多行業的顛覆能量,或許并不比喬布斯帶來的變革少。這個點評,也純當笑談聽。這兩年Elon Musk的故事國內國外都講得夠多了,Tesla, SPACEX, SolarCity每個項目大家也都幾乎能夠如數家珍。可是美國還有一幫人,再不斷反復挖掘,思考,喬布斯所帶來的影響和含義。出于對Walter那本全球大熱的《喬布斯傳》不夠滿意,今年又有了一本《Becoming Jobs》。而我在紐約偶然發現,時代雜志出了一期特刊,《Steve Jobs, the genius who changed our world》,喬幫主一生上過六次時代雜志的封面。我們反復挖掘蘋果的產品哲學,喬布斯的真正天才,他像是一個無盡的寶藏,似乎永遠也不能被完全發掘,有著太多太多需要我們認真審視、體悟,才可能理解到些微的天才。
企業家創立偉大的公司。超級企業家真正在改變世界。
是否你也曾有那么一瞬間,被這些偉大的靈魂,偉大的創造,感動到幾乎落淚?
那么: 我們,可以向他們學習些什么?
統治生態系統的,有兩種法則,一種是農田法則,種下玉米,秋天就收獲玉米。另一種是熱帶雨林法則,所有的植物都在這里以各自狂野形態向上生長,競爭陽光和雨露,生命力最旺盛的植物得以勝利。統治硅谷的,毫無疑問是熱帶雨林的法則。這是一片全世界所有渴望自我實現的人,都夢寐以求的土地,陽光,雨露,肥沃土壤,創新基因,完善機制,和強大的Peer Pressure,和那些已經改變世界的人走在一起,你改變世界的概率就會得以指數級增長。
可是,那些也許都是外因吧。
來自一顆種子,蓬勃生長的內在生命力,那股接近于原始的生長沖動,又是從何而來呢?
在我淺薄的認知里,唯一的答案是:深深地搜尋我們的生命深處,是內在的不斷覺醒,與外在的不斷探索,最終生長出來的那些什么。
還是不能免俗地想要引用Joseph Campbell的英雄之旅,每一個英雄,都聽到一種召喚,踏上獨自冒險的旅程,戰勝黑暗,最終將光明帶回給眾人。
愿我們,皆能成為自己生命中的英雄。成為自己,利益眾生。
PS: ?感謝這次在硅谷和紐約接待我們所有同學,謝謝你們,你們身上的視野、格局讓我受益良多,無盡感謝。Also, special thanks to someone, you made my journey extremely wonderf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