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一生放蕩不羈,其詩作不論是極寫仙境之美之奇,縱酒之樂之狂,還是表現(xiàn)對現(xiàn)實不滿,對權(quán)貴的蔑視,都表現(xiàn)出詩人桀驁不馴的性格和飄逸瀟灑、超凡脫俗的詩風(fēng),所以李白才有“詩仙”之美稱。此外,李白遍游中華大地,尋仙問道,也是被稱為“詩仙”的一個原因。“詩仙”在游歷中,自然少不了名山大川,中國最出名的五岳名山被他游了個遍,有詩為證。
一、泰山
泰山不愧是“五岳”之首,李白在五岳中,對泰山也潑墨最多,可能也是詩人對泰山的一點偏愛。李白關(guān)于泰山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幾首:
四月上泰山,石屏御道開。六龍過萬壑,澗谷隨縈回。馬跡繞碧峰,于今滿青苔。飛流灑絕巘,水急松聲哀。北眺崿嶂奇,傾崖向東摧。洞門閉石扇,地底興云雷。登高望蓬瀛,想象金銀臺。天門一長嘯,萬里清風(fēng)來;玉女四五人,飄搖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遺我流霞杯。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曠然小宇宙,棄世何悠哉。 《游泰山》其一 李白
清曉騎白鹿,直上天門山。山際逢羽人,方瞳好容顏。捫蘿欲就語,卻掩青云關(guān)。遺我鳥跡書,飄然落巖間。其字乃上古,讀之了不閑。感此三嘆息,從師方未還。《游泰山》其二 李白
平明登日觀,舉手開云關(guān)。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黃河從西來,窈窕入遠山。憑崖攬八極,目盡長空閑。偶然值青童,綠發(fā)雙云鬟。笑我晚學(xué)仙,蹉跎凋朱顏。躊躇忽不見,浩蕩難追攀。《游泰山》其三 李白
清齋三千日,裂素寫道經(jīng)。吟誦有所得,眾神衛(wèi)我形。云行信長風(fēng),颯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觀,伏檻窺東暝。海色動遠山,天雞已先鳴。銀臺出倒景,白浪翻長鯨。安得不死藥,高飛向蓬瀛。《游泰山》其四 李白
日觀東北傾,兩崖夾雙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遙空碧;千峰爭攢聚,萬壑絕凌歷;緬彼鶴上仙,去無云中跡;長松入云漢,遠望不盈尺;山花異人間,五月雪中白;終當遇安期,于此煉玉液。 《游泰山》其五 李白
朝飲王母池,暝投天門關(guān)。獨抱綠綺琴,夜行青山間。山明月露白,夜靜松風(fēng)歇。仙人游碧峰,處處笙歌發(fā)。寂靜娛清暉,玉真連翠微。想像鸞鳳舞,飄飖龍虎衣。捫天摘匏瓜,恍惚不憶歸。舉手弄清淺,誤攀織女機。明晨坐相失,但見五云飛。 《游泰山》其六 李白10、魯客抱白鶴,別余往泰山。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間。高高至天門,日觀近可攀。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時還。《送范山人歸泰山》李白
二、華山
西岳華山,又稱“太華山”,之于中華民族具有重大意義,是中華文明的發(fā)祥地,“中華”和“華夏”之“華”,就源于華山。據(jù)清代國學(xué)大師章太炎和歷代專家學(xué)者考證:華夏民族最初形成并居住于“華山之周”,名其國土曰華,其后人跡所至,遍及九州,華之名始廣。
《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李白
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zhuǎn)秦地雷。榮光休氣紛五彩,千年一清圣人在。巨靈咆哮擘兩山,洪波噴箭射東海。三峰卻立如欲摧,翠崖丹谷高掌開。白帝金精運元氣,石作蓮花云作臺。云臺閣道連窈冥,中有不死丹丘生。明星玉女備灑掃,麻姑搔背指爪輕。我皇手把天地戶,丹丘談天與天語。九重出入生光輝,東來蓬萊復(fù)西歸。玉漿倘惠故人飲,騎二茅龍上天飛。
三、嵩山
嵩山,古稱“外方”,夏商時稱“崇高”、“崇山”,西周時成稱為 “岳山”,以嵩山為中央左岱(泰山)右華(華山),定嵩山為中岳,始稱“中岳嵩山”。愛游玩的李白自然也少不了中岳嵩山,開元二十年秋天,年屆三十的李白來到了嵩山,盡訪嵩山勝跡。吹笙跨鶴的王子晉最使李白神往,但時隔千余年無處尋覓,無奈寫下了《感遇》一詩:
“吾愛王子晉,得道伊洛濱。金骨既不毀,玉顏自長春。可憐浮丘公,猗靡與情親。舉手白云間,分明謝時人。二仙去已遠,夢想空殷勤。”
聽說嵩山有個女道士焦煉師,住在少室山下石室中,已經(jīng)兩百多歲了,看起來僅有五六十歲的樣子,不食五谷,身輕體健,行走如飛,千里之遙,朝發(fā)夕至,于是李白就在嵩山到處尋求。一連找了多日,連焦煉師的影子也沒有見到,只好寫下了《贈嵩山焦煉師》一詩:
二室凌青天,三花含紫煙。中有蓬海客,宛疑麻姑仙。道在喧莫染,跡高想已綿。
時餐金鵝蕊,屢讀青苔篇。八極恣游憩,九垓長周旋。下瓢酌潁水,舞鶴來伊川。
還歸空山上,獨拂秋霞眠。蘿月掛朝鏡,松風(fēng)鳴夜弦。潛光隱嵩岳,煉魄棲云幄。
霓裳何飄飖,鳳吹轉(zhuǎn)綿邈。愿同西王母,下顧東方朔。紫書倘可傳,銘骨誓相學(xué)。
這首詩表示甘愿跟女道士修道學(xué)仙的心情,表現(xiàn)出作者誠心求道以及對自由和長生的熱烈向往之情,也體現(xiàn)了唐代文人崇道之風(fēng)。今人登嵩山峻極峰途中,可欣賞刻在中岳行宮西南峭壁上的這首詩。
四、衡山
衡山,又名南岳、壽岳、南山,為中國“五岳”之一,是中國著名的道教、佛教圣地。尋仙求道的李白,自然要來,并留下了一首名為《衡山》的詩:
衡山蒼蒼入紫冥,下看南極老人星。回飚吹散五峰雪,往往飛花落洞庭。
五、恒山
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稱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李白也千里迢迢來到了這里,但是在這里沒有寫詩。但沒寫詩不代表其嫌棄恒山,其恒山醉書“壯觀”碑也傳為佳話。在某年某月一個出游的好天氣,李白穿過雁門關(guān),走了十幾天來到了北岳恒山。看到恒山美景,高懸的懸空寺,頓生凌云之慨,于是在懸空寺內(nèi)寫下了“壯觀”兩個大字。有趣的是,李白不知是喝醉了酒還是對壯觀之意無以表達,在壯字多加了一點。以后州官將“壯觀”二字復(fù)制成碑,并在懸空寺對面山崖建太白祠。
小結(jié)
李白擱到現(xiàn)在,也算是一個資深驢友了!看他一次次說走就走的旅行,多么瀟灑愜意。只是,我查了下資料,這李白,生在隴西,五歲時隨父遷居四川江油市青蓮鄉(xiāng),因此自號“青蓮居士”。拋開古代的路況不說,按照今天的路程從江油市到泰山的距離1463.1公里,到嵩山1003.8公里,到恒山1464.9公里,到衡山1295.8公里,就連最近的華山也有689.1公里,這五岳間跑來跑去,真不知道他得經(jīng)歷多少的舟車勞頓,磨破多少雙鞋子呀!
然而,現(xiàn)在,在高鐵、飛機高速交通工具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我們想要四處看看卻成了奢侈的事情,“世界那么大,我要去看看”還要辭職丟飯碗,不能不說是現(xiàn)代人的無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