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975萬高考大軍中,只有大約750萬學生可以走進大學校門,也意味著剩下的超過150萬學子將進入民辦高校。民辦高校經歷了近40年發展之后,在高等教育體系中扮演著越來越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全國招生占比超過23%,民辦高校不再只是邊緣補充
上世紀80年代,民辦高等教育在我國恢復,通過近40年的發展,逐步成長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力量。2000年,民辦高等教育在校生規模僅為公辦高校在校生的1/9,而在2017年,這一比例已經超過了1/4,每年平均每5個本專科畢業生,就有1人出自民辦院校。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596所,其中民辦高校共計741所,占比28.5%,民辦高校在校生人數突破616萬人。2016年全國普通本專科招生人數為749萬人,而民辦高校就消化了174萬個學位份額,占比23%,民辦高校為高等教育分流了超過1/5的招生比例。
從2009年到2016年,全國普通本專科招生人數從639萬增長到749萬,年復合增長率為2.3%,但是民辦高校招生人數則從2009年的140萬人,增長至2016年的174萬人,年復合增長率為3.2%。另一方面,民辦高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導向,畢業生就業率平均水平高于同等規模的公辦學校,社會認可度得到進一步提升。
山東英才學院院長夏季亭對i-EDU表示,進入21世紀以后,黨和國家對民辦教育發展支持的力度明顯地加大?!睹褶k教育促進法》的出臺,表明了政府的態度是要促進民辦教育的發展,在政策層面民辦高等教育,確實成為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根據2017年6月教育部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全國民辦高校735所(不含中外辦學,其中獨立學院265所),包含417所民辦本科院校,318所民辦專科院校。從分布情況來看,廣東、江蘇、湖北三省民辦高校數量位居全國三甲,分別為50所、49所、42所,河南、山東緊隨其后。
(微信公眾號直接回復“××省”查詢各省市民辦高校目錄,數據來源:教育部)
在城市分布上,735所民辦高校中超過60%的校址建在直轄市或者省會地區,非省會地區的副省級城市也有一定比例分布,相對來說,民辦學校選址多集中在二三線城市,而四五線城市地處偏遠,對于民辦大學招生而言,吸引力欠缺,所以占比不足20%。
對比今年高考生源分布情況來看,民辦高校集中度省市分為兩類:
一是,高考生源大省。例如河南、廣東、山東,這些省份不僅擁有眾多高考生源,而且優質公辦高等院校相對稀缺,從外部條件上給了民辦高校較為充足的發展空間。
二是,公辦高校資源集中大省。例如擁有108所公辦高等院校的江蘇省和擁有79所公辦高等院校的湖北省。優質而眾多的公辦高校資源給優質的獨立學院的發展成長提供了沃土,從獨立學院成長起來的眾多民辦高校,在辦學質量和硬件設施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這兩類分布,正是民辦高校供需兩端的平衡和結合。
本科院校占比57%,應用型高校熠熠閃光
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來看,2010年之前,民辦??飘厴I生人數大于民辦本科畢業生人數,民辦高等教育以專科為主。但是在2012年,民辦本科畢業生數量首次超過了專科畢業生數量,且在之后幾年的發展中,本科畢業生逐年增加,2011年-2016年,年復合增長率為8.91%,2016年民辦高校本科畢業生人數達93.21萬人,而民辦??飘厴I生下降至60.8萬人。
新高教投資者關系部董事總經理柯霆鈞向i-EDU表示,民辦高校的競爭優勢在于創新。民辦高校主要的生源是地區性的中等生,這部分學生并不適合向學術研究型方向進一步深造,民辦高校應該為他們在社會中找到生存出口,即為這些學生創造專業對口、工資相對較高、工作相對穩定的生活。實際上民辦高校都是向著應用型大學突破而來,這本身就是一種創新。
長期以來,民辦高校給大眾一種低層次、高收費的固有印象。夏季亭對i-EDU表示,有些人認為民辦學校只是培養了學生的技能,在人才培養質量上不行,這是對民辦學校的一種誤解。他強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緊貼社會需求,應當說培養出來的學生更能吃苦,能加勤奮踏實,更能適應社會需求。
補充型向發展型轉變,從邊緣化朝著多元化發展
從宏觀數據上來看,經過國家扶持與長期發展的民辦高等教育,在如今的高等教育體系中,正在從補充型作用向發展型作用轉變,從邊緣化向多元化發展。
民生教育集團副總裁左熠晨比較認同這一趨勢觀點,他對i-EDU表示,民辦高校正是從原來的補充型向發展型轉變。雖然民辦高校,是在高等教育擴招的政策大背景下發展起來的,作為公辦學校的學位不足,而調動社會資源投入舉辦一批民辦高校進行補充。通過幾十年的發展,民辦高等教育出色的完成了黨和政府交給的重要任務。
其次,對于民辦高校而言,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定位,其實是符合國家產業轉型升級戰略發展的要求。即不僅僅局限于補充型的作用,更是結合當地產業布局,形成提供對口人才需求的發展定位,所以民辦高校正在成為驅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
左熠晨認為,民辦高校從同質化向多元化發展的趨勢比較明顯,隨著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定位越來越清晰,不僅民辦高校會形成特色專業,而且在專業設置方面調整靈活,十分貼近市場的需求,對市場人才需求反應靈敏,轉型速度很快。
夏季亭也認為,目前民辦高等院校確實在從同質化向多元化發展。他說,早期民辦高校大都是從自考起點設立的,學生經過高職上本科。但是,近年來明顯可以感受到民辦高校出現了百花齊放的情況。比如在專業的設置方面,很多學校都有自己的特色專業,特別注重社會實踐,培養職業素養,有些在全國應用型大學專業排名中名列前矛。
夏季亭強調,辦學層次也有了顯著變化,民辦高校不僅有??啤⒈究疲袔姿褶k高校也擁有了專業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資格,還有的學校有了博士授予的培育資格。可以想見在今后的幾年,民辦高校辦學層次將會呈現更加多元生動的局面。
民辦高校20強,強者恒強難改變
根據2018中國民辦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顯示,武昌首義學院再度問鼎榜首,文華學院、山東英才學院分列二三,和2017年相比,前三強的順位并沒有發生變化。而武昌首義學院在2006-2015年,連續十年蟬聯中國一流獨立學院(五星級應用型大學)排行榜首;文華學院在各項排名中也基本出在第二名的位置,山東英才學院也多年緊隨其后位列第三。
對于民辦大學而言,社會認可度和教學質量以及科研水平的發展積淀,非朝夕之功。民辦高等教育以重資產、長周期為高門檻,短時間之內中國民辦大學的順位格局不會發生大規模的改變。
在民辦大學前20強中,已經通過港股資本市場上市的大學共有兩所,隸屬于宇華教育的鄭州工商學院排名上升1位,位列第7;中教控股旗下的江西科技學院名列第19位,躋身20強之列。
走前列,港股高等教育學歷板塊形成
近10年,民辦高等教育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時期,民促法出臺并不斷修訂后,規范化管理為資本市場投資民辦高等教育注入了強心劑。
2017年是民辦教育資產證券化的元年,隨著宇華教育、民生教育、新高教集團、中教控股等含有高等教育業務的教育集團在去年紛紛上市,第一批拿到IPO融資的教育集團,走在了并購擴張的前列,加速了民辦高等教育單體校市場的上市步伐,也促進整個民辦高校市場加速并購重組。今年,中國新華教育、21世紀教育分別在港掛牌,在港股等待排隊上市的高等教育集團也增至4家。
通過細數民辦高校150強名單中已經上市的高校,我們清楚的發現,搶先一批登陸港股的教育集團手握較為優質的高校資源,并購整合的標的也趨于辦學基礎較為優質的單體校。
整合加速,產業升級
柯霆鈞:華山論劍,先要有“華山”
柯霆鈞認為,能在港股形成高等教育板塊意義重大,他說:“華山論劍,先要有‘華山’”。他表示,高等教育可以在香港上市為高校融資建立了新的渠道,不但能大大降低融資成本,并且可避免抵押、擔保等一般債權融資難以避免的問題。上市之前單體校各據一方,從師資到后勤并沒有良好的競爭意識,而現在在港股市場,大家都要“華山論劍”多了PK的味道,各家教育集團都會優化教學質量,從而推動民辦高校辦學水平的整體提高。
左熠晨:方便管理,規范透明
左熠晨對i-EDU表示,未來對于民辦高等院校而言,不管是獨立上市或者被上市公司收購,走向資本市場不僅是市場最大的需求,而且具有必須性,因為高校屬于重資產投入,對于資金的需求巨大,單體學校融資渠道的限制條件依然比較苛刻。
首先,從學校發展的角度來看,得到資本市場支撐,明顯利于學校未來的發展;其次,從監管層面來看,隨著規?;⒓瘓F化高等教育集團越來越多,有利于監管層把握行業運行情況,更好的實施管理;最后,走向資本市場,意味著從私人公司變成了公眾公司,這會促使高校本身在學校運營方面更加合規透明,有利于學校長遠發展。
夏季亭:保持適度的利潤率前提下,學校品牌建設十分重要
夏季亭認為,學校的教學質量、辦學水平和品牌是靠學校持續不斷的努力和巨額資金的持續投入打造出來的。股民和投資者需要教育公司保持比較好的營業能力、盈利能力,保持比較高的收益、比較高的學費和比較高的增長,就必須要有不斷提高的教育教學質量和品牌影響力,不斷加大對師資隊伍建設、人才引進、課程和專業建設、實驗實訓條件的升級,這樣才能實現持續健康的發展。利潤率和教學質量(持續發展),似乎成了一對矛盾,但又是必須要妥善處理好的一對矛盾。
他還強調,希望投資界和股民能看到教育企業與普通企業不一樣的特點,沒有辦學質量的提高、品牌影響力的增長,就不可能實現業績的持續增長,所以不應要求教育企業追求利潤最大化。在保證適度利潤率的同時,更要兼顧好學校自身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的提高。因此,上市也并不意味著一定要對民辦高校有太高的經營業績期望,業績發展一定要和學校品牌塑造同步進行,這樣學校的后勁兒才足,才能實現持續的增長。(本文為i-EDU原創文章,轉載請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