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5年剛買到這本書時,我剛畢業一年不到,閱讀時極不認同書里的觀點:“抱著產品睡”、“努力工作的彼岸是美好人生”、“傾聽產品的哭泣聲”、“苦難和成功都是考驗”,看起來就是徹頭徹尾的雞湯。
那時的我在一家小公司上班,加上老板只有四個人,每天的工作量兩三個小時就可以搞定。記得剛進公司那會兒,帶我的韋姐就善意地提醒我這里不是可以久待之地,要盡快積累經驗到大公司發展。每天的工作簡單,可以見到的人少,可以學到的東西也少,韋姐走后更是連個說話的人都沒有。生活就像一潭死水。又何談工作的美好呢?
后來經歷的事情逐漸多了起來,人慢慢成長,重新再看這本《活法》的姊妹篇——《干法》,竟是和以前完全不同的感觸。
這本書的作者是稻盛和夫,日本“經營四圣”之一,極富盛名帶有傳奇色彩的企業家。大學畢業后從一家瀕臨破產的公司起步,慢慢積累,四年后創辦了自己的公司,發展壯大,位列“世界500強”,52歲創辦了第二家自己的公司,同樣帶領公司闖進了“世界500強”。
重讀此書,一開始我發現有些話說的好像有點道理,后來仔細閱讀和對比生活經歷后,覺得簡直就是直中要害,再繼續翻閱,原來有些建議可以嘗試一下。其中感觸最深的就是第二章所談到的“如何投入工作” 。
作者當時的處境是一個行業小白,被公司安排去研究新項目,公司很窮沒有辦法進行經濟支持。這相當于派一個新兵去攻下一塊極難拿下的高地。艱難程度可想而知。作者在書中對于當時困境的描寫并不多,或許當年的實際情況更加糟糕。作者的原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要做到“熱愛自己的工作”實在不容易。
是的,一個行業小白加一個一窮二白的公司,怎么看都沒希望。作者當時因家里人阻止而不能辭職,只能繼續留在公司,努力說服自己“埋頭到工作中去”,改變了自己的心態。克服一系列困難,慢慢小有成就,從開始的強迫自己到后來的積極主動,最終感覺到了這項工作所包含的重大意義。并得出結論:“天職”不是偶然碰上的,而是由自己親自制造出來的。
看到這時,我就不禁問自己:“若自己也遇上和作者一樣的情況怎么辦?”會和作者一樣想辦法去解決嗎?會怨天尤人?會自暴自棄?會投降?還是想方設法跳槽?這些暫時都還在繼續思考中
作者在后文還提了一個概念:“自燃型”。“自燃型”的人自己就能熊熊燃燒,熱愛自己的工作,有明確的目標,主動積極的去干活。從來不會等別人吩咐了才去干,不是因為有了命令才工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為自己工作。
作者持續工作了五十多年,且碩果累累,我想這些都與他堅持的信念有很大關系。在這本書中作者都分享給了讀者。這些對于職場的我們有很大的幫助。
作者深愛自己的工作,如果一生愛一所好,我想向作者學習,一生與工作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