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名,你就只有一支話筒而已
? 這個選題是關于全運會我看到的一篇報道心里突然產生的一些想法……
女乒單打的決賽中,未能釋放最好狀態的劉詩雯最終得到一枚銀牌,我知道,她這樣的一流選手對于金牌,對于大滿貫的渴望有多強烈,賽后的新聞發布會,她獨自坐在右邊的亞軍席位上表情失落,在中間的冠軍面前擺滿一堆話筒的映襯下,她面前唯一的一支可憐的話筒和黯淡的燈光(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拍照角度問題而顯得燈光特別昏暗),和她一樣,很落寞。那么季軍就更是如此了。媒體的鏡頭和問題都是沖著冠軍來的,從訓練計劃到日常生活,很關心冠軍,很冷落了冠軍身旁兩位同樣很厲害的選手。
其實這樣的現象在競技體育里從來都是老規矩,無論是比賽中還是發布會,各路記者、解說、電視臺的目標永遠是“群山之巔”,隔天新聞頭條也幾乎被冠軍的名字占滿,哪怕第二名可能只差了那么0.01秒,當然我知道記者出這種報道的時間很短,眼里只有冠軍,只有那個最重要的人無可厚非,但對于事后的采訪甚至發布會,個人認為真心不必維持著這種“我的心里只有第一名沒有他”的極端表現。
所以現場主持人會常常出現來調和緩解,在媒體關心冠軍樂此不疲的情況下提醒他們也可以另外兩位提問,畢竟他們不是陪襯品,不是木頭,待遇相差懸殊放誰心里都硌得慌,簡直坐那全程沉默會尷尬死,第二名第三名甚至其他沒能拿獎的選手犯錯了嗎?他們同樣為了榮譽拼了命去爭啊,同樣一次次訓練練到想死?。ňW上大把的紀錄片,看了就知道幕后的故事了),亞軍就沒有什么想說的了?等到風水輪流轉他們什么時候再次登頂你們又是另一種態度,鮮花話筒往上捧,冷落的命運則又落到了那個第二名頭上。
是的,從孫楊里約400自得銀、世錦賽800自第五,傅園慧里約得銅、世錦賽摘銀,觀眾對其寬容甚至更加喜愛的態度,可以看出素質都在提升,至少“唯金牌論”不再像劉翔時期那樣甚囂塵上,但也從未脫離我們的思想。天津全運會取消了獎牌榜,實質上更大的目的在于防止各省政治腐敗賄賂這些問題,但冠亞季軍之間的偏差更大,更大,我們看到國家隊的運動員在國際已經數一數二,回歸國內簡直是獨孤求敗,戰無不勝,尤其是游泳啊、田徑啊、羽毛球這些大項,在第一名毫無懸念的情況下,或許攝影師早就找準了最佳機位,發布會早就安排好了提問的問題和帶有各大媒體LOGO的話筒,而第二名,你除了銀牌,也就一支話筒而已......
你們可以給教練準備金牌,給每一位幕后工作者最大的尊重,卻不舍得在亞軍和季軍面前多擺幾支哪怕只是流于形式的話筒或者多說一句體諒他們心情的話?
體制問題,像寧澤濤私接廣告有錯,可這種事情真的嚴重到觸碰底線的地步了嗎?國家隊真的就舍得用這樣的重罰打擊一個還不是很懂人情世故的選手嗎?何況他在短距離上的優秀讓全世界都瘋狂;還有乒乓球,實施所謂“扁平化”管理換掉總教練,不顧及運動員本身的想法,不知道這對他們的訓練有多大沖擊,他們半輩子扎在訓練里,很單純,從來不懂得什么叫勾心斗角。運動員就是一個拿金牌的機器?成績好時給你們想要的一切,成績差時無人理睬。
這是在知乎上看到關于張繼科全運會的一段話
“這次全運會他依然是那個永遠年輕,永遠讓人熱淚盈眶,永遠讓人感動的少年!在對八一四分之一比賽之前又有多少人想到能把現在正值年輕力壯技術體力均為巔峰期的小胖逼到使盡全力才艱難獲勝地步的居然是傷病纏身久疏戰陣的張繼科?但就算比賽累到全身被汗水浸濕,手腫了,拍子打爛了,他依舊頑強地一分一分追,為了他的團體,為了他的球迷,更為了他熱愛的乒乓球?!?/p>
現在很多人把運動員輸比賽歸咎為參加太多綜藝節目,不專注于賽場,你們平常工作學習累了都會想去娛樂休閑一把,更何況沒日沒夜訓練的他們,不知道在冷眼瞧什么。
電影《3 idiots》中,校長說了這么一句話
“這種思想投射在生活各處,包括對成功人士的追捧,對出人頭地近乎偏執的追求,對成績與名次狂熱的向往。當然,也包括對奧運冠軍的贊美、對亞軍季軍的無視甚至指責?!?/blockquote>追求成績不錯,但下次,讓冠亞季軍的話筒平均一些似乎是對他們最好的安慰了。
PS:本文純屬個人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