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里包餃子,寶寶也來湊熱鬧。
“我來幫忙吧。奶奶快點給我點面。”
寶寶迫不及待地過來,坐在我的旁邊,奶奶給她一塊面團。
她先是學奶奶揉了起來,然后拿起給她準備的“筷子”搟面杖,一點點地搟了起來。
沒一會兒,就開始自己玩了起來,自己拿面團做三明治,捏小兔子,捏小三角,不亦樂乎。
然后,注意力又轉到我這里,看我包餃子,自己也要包,于是我幫她把餡兒放進去,教她怎么捏。她就開始認認真真、安安靜靜地捏餃子。
直到最后餃子包完,寶寶一共包了6個。
這也是她第一次包餃子,開心地樂開了花。
煮熟了之后,很積極地吃自己包的餃子:“這是我包的餃子,看我包的多好。”
是啊,看孩子高興的樣子,自己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那種開心與喜悅,真的很美。
雖然弄的滿地、滿身都是面,雖然一開始的她包的并不是那么好,可是,對于一個三歲的孩子來說,自己從中收獲的喜悅,是多少獎賞都無法取代的。
其實,這就是生活。
生活里,總是充滿了瑣碎,甚至在家我們每天都要想的一個問題就是,今天咱們吃什么?晚上吃什么?明天吃什么?
吃喝拉撒睡,油鹽醬醋茶,酸甜苦辣咸。
平常的日子里,我們的生活又有什么呢?
睡覺,起床,穿衣,做飯,吃飯,整理,上班,工作,下班,聊天。
甚至更瑣碎。
可是,正是這些瑣碎,才構成了我們的生活。
正是在瑣碎中,我們了解了生活的意義,為了生活的更舒適,更美好,我們需要擁有整潔的環境,需要擁有美味可口的食物,需要擁有舒適的衣物,更需要滿足我們精神需求的娛樂。
不過,對于孩子來說,我們能給他們的體驗又是什么呢?
當成寶貝,幾個大人圍著,每天的任務只是學習,玩玩具,甚至自己吃飯還要大人喂。
孩子要幫忙刷碗,或許你會說,:“你還不會,別在這搗亂了。”
孩子要幫忙掃地,你會說,:“別掃啦,去玩別的吧,你掃完了我還得收拾。”
孩子要幫忙做飯,你會說,“你太小啦,等大點再說吧。”
我們一遍遍地把孩子推開,一邊阻擋了他們的好奇心與探索欲,一邊也阻擋了他們參與生活的機會,讓他們少了許多感受生活的樂趣。
如今,女兒已經三歲多,上幼兒園之后,確實學會了許多的生活技能,動手能力也似乎比以前更強了。
我難得做一次飯,她會主動來問,“媽媽,有沒有我能幫的上忙的?”
我很高興地給她安排工作,幫我一起洗菜,把菜擺好,把皮扔到垃圾桶里,幫忙擦桌子,甚至菜熟了還要幫忙端菜。
雖然我一邊擔心著,一邊卻還可能還要收拾一下殘局,但是,我看到更多的是與孩子的互動,孩子臉上的喜悅之情,還有更多的是,孩子做的真的是一次比一次更好了。
一開始可能我們認為搗亂的多,可是,越來越多次之后,我們發現,他們真的是我們的好幫手。
而這,不就是生活嗎?
在這一次次地幫忙中,他們體會到了自己動手的樂趣,明白了一頓飯需要多么繁瑣的程序,也感受到和媽媽一起準備午飯時的美好。
在潛移默化之中,更感受到了一個家濃濃的溫暖與愛意。
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不要再說孩子什么都不會了,他們提出幫忙的建議,我們就愉快地答應吧,整理衣物,整理房間,做飯,擦桌子,掃地,挑食材,買東西,所有的瑣碎,都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
因為只有參與了這些生活,他們才能真正地感受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