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學百法的意義(第二講法義)
一、五大要素在解脫道和菩薩道中的重要性
?。ㄒ唬┪宕笠亍l心
出離心和菩提心是學佛過程中正確的發心,可以把我們導向解脫和成佛。不正確的發心會把我們導向凡夫心。所有法門和宗派都是建立在解脫道和菩薩道兩種途徑上,小乘偏向解脫道,大乘偏向菩薩道。出離心是解脫道的基礎,菩提心是菩薩道的基礎。
?。ǘ┙饷摰赖男扌行枰形宸N要素:
1.出離心:
(1)出離心是解脫道的基礎,發心是希求的意愿,有強烈的出離心和普通的出離心,同樣一種心,力量有大小、有強弱,對修行產生的影響是不一樣的,甚至是至關重要。
?。?)出離心從表面上來說,出離的是環境、是輪回、是三界;從實質上來說,出離的是惑和業。
?。?)解脫道就是出離心的完成。出離心的完成要靠:一個是戒律(止息妄流——惑業),一個是正見(把妄流去掉)。
2.解脫道的修行需要五種要素:
(1)皈依:對解脫道的方法要生起信心,相信佛法能夠幫助你獲得解脫。
?。?)發心:有出離心,一定想要解脫。
?。?)戒律:用戒律止息無始以來形成的妄流、妄心。
?。?)正見:解脫道的正見。
?。?)止觀:有了正見之后要修止觀,通過修止觀開智慧,把妄流徹底地消除,成就解脫。
(三)菩薩道的修行需要有五種要素:
1.皈依:是上一課內容。
2.發心:菩提心是菩薩道的基礎:
?。?)在大乘經典里對菩提心的論述是非常非常地多,菩提心是大乘的根本、基礎、不共法,貫穿著整個學佛的修行。
(2)菩提心之前要不要有出離心,有的人可以直接發菩提心。對很多人來說,前面有一個出離心的基礎會更好。出離心是對三惡道的苦、對輪回的苦生起一種出離心,要把這一份出離的心,擴大到一切眾生的身上,這個出離心就是菩提心。
?。?)發心就是希求,意識到佛陀的偉大、佛果功德的殊勝,希望也要成就像佛一樣的人格和品質——發菩提心。菩提心的修行一方面是成就無上佛果,一個方面像佛菩薩一樣利益一切眾生。菩提心簡單地說,是一種自覺而又利他的心和行為。從自覺成就智慧的品質;從利他成就慈悲的品質。
?。?)從愿望的產生到完成佛陀的悲和智,這個過程中一方面要持菩薩戒,一方面要修空性見,兩個方面要同時進行的。
?。?)菩薩道的修行次第在唯識的論典里講得非常的詳細,說明了唯識宗在菩提心和菩薩行修行上內容的豐富和完整性。
3.戒律
發起愿菩提心之后受愿菩提心戒,之后再要受菩薩戒,通過菩薩戒的修行來幫助我們完成慈悲的品質。從皈依到菩提心到菩薩行,菩提心的基礎很重要。
4.正見
?。?)忽略了菩提心、菩薩行的基礎,所學的空性見理論,變成是哲學式的、玄談式的東西。
(2)空性見的理論,是完成菩薩行的修行服務的。如《金剛經》的建構非常合理,從凡夫心走出來,走入圣賢,關鍵是空性見。各個宗派都有自己的空性正見,唯識宗是以諸法唯識建立唯識中道見,幫助我們從凡夫心中超越出來。
?。?)菩薩行之后一定要通過聞思經教樹立正見。每一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能力和興趣愛好來選擇一種正見。
?。?)唯識正見對于弘法、對修行是很有用的,但是也可能你沒有能力去接受。
(5)正見有兩個層面:聞思的層面和心行的層面。聞思的正見是世俗的正見,心靈內在具備的無漏正見是出世的解脫的力量、正見世間的力量。出世間的正見要以聞思為基礎,正見幫助我們超越世俗心,解除惑業。
(6)我們的認識是建立在我執和法執基礎上,是顛倒的、是遍計所執。學習唯識要通過聞思經教,用唯識的正見對過去所有認識的東西進行重新思考、重新認識。
5.止觀
(1)觀察修:通過聞思認識到我們過去所執著的一切確實都是空的、虛幻的、了不可得的,我們需要對世界進行重新的審查。
?。?)當我們對世界重新思考之后,由過去那種錯誤的認識形成的一種心理,就會逐步地被解除掉,可以把很多粗的煩惱給轉掉了,通過思考來調整我們的觀念和心態,就是一種禪修的行為。
(3)以前認為禪修是無分別——錯誤。禪修是要以分別為基礎,只有達到最高的時候,契入空性的禪修才是無分別。
6.總結:菩薩道的修行圍繞著五個要素、兩大中心:
(1)五個要素:皈依、發心、戒律、正見、止觀,
?。?)兩大核心就是悲和智,一方面成就了佛菩薩的品質,一方面解除了凡夫心,解脫煩惱,最后成就菩提,得大自在。
?。?)抓住五大要素、兩大核心也就是抓住了三藏十二部典籍的精髓了。
?。?)每一個宗派都是一個修學的體系,作為一個完整的宗派必需要具備的五大要素。如果缺少了某一個要素,在修行上就會造成困難。
二、落實五大要素的方法——止觀(觀察修和安住修)
對佛法有了完整的認識之后,要如何一步一步實踐,落實到我們心行上,修皈依、發心、戒律、正見都可以通過止觀來修。就是觀察修和安住修。
(一)皈依
目標就是引發保持我們對三寶的信心,不斷地思惟輪回的苦,三惡道的苦,不斷地思惟佛菩薩的功德,引發對三寶的向往、依賴之心。從對三寶生起皈依之心到保持皈依之心,到最后成就三寶的品質,這個過程都沒有離開三寶。要不斷通過修行來完成。
(二)發心
1.的生起也要通過觀察修,經常觀輪回苦,觀三惡道苦。如果不覺得苦,就沒有辦法生起出離心。每天都要這樣想一遍,才會知道三界不是久居之地,我們現在的安逸只是暫時的,安全是非常脆弱的。要每天都思惟,形成一種習慣。
2.菩提心的生起:道次第論里面講的七因果、自他相換,每天要做這樣的思惟,如果不思惟,菩提心就很難地生起。
3.通過止觀來修,直到我們修到天天每時每刻都能保持這種出離心、菩提心,我們的修行就成功了,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行也就算是成了。
(三)戒律
從解脫戒到菩薩戒,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可以通過止觀來修。每一條戒都從兩個方面去思考:一個是持戒的功德,一個是不持戒的過患。思考之后,我們自然也就能夠安住在戒的修行里邊。
?。ㄋ模┱?/p>
從聞思的正見到獲得空性的正見,瓦解我法二執完全就是要靠止觀的力量。如果沒有止觀的力量,所獲得聞思的見,只是一種知識,對生命改變會有作用,但沒有辦法究竟地解決生命問題。
三、總結
1.對佛法的修行需要有一個完整的認識,五大要素提供的一個完整的認識。
2.在實踐上,我們需要能夠一步一步地落實到心行上,否則,所學的佛法就只會成了紙上談兵,說起來夸夸其談,做起來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