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第三章(我能貢獻什么)

重視貢獻是有效性的關鍵。所謂有效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1)自己的工作,包括工作內容、工作水準及其影響;(2)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包括對上司、對同事和對下屬;(3)各項管理手段的運用,例如會議或報告等。

一個人如果只知道埋頭苦干,如果老是強調自己的職權,那不論其職位有多高,也只能算是別人的“下屬”。反過來說,一個重視貢獻的人,一個注意對成果負責的人,即使他位卑職小,也應該算是“高層管理人員”,因為他能對整個機構的經營績效負責。

重視貢獻,才能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不為其本身的專長所限,不為其本身的技術所限,不為其本身所屬的部門所限,才能看到整體的績效,同時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視外部世界。只有外部世界才是產生成果的地方。因此,他會考慮自己的技能、專長、作用,以及所屬的單位與整個組織及組織目標的關系。只有這樣,他才會凡事都想到顧客、服務對象和病人。事實上一個組織之所以存在,不論其產品是商品、是政府的服務,還是健康醫療服務,最終目的總是為了顧客、為了服務對象,或為了病人。因此,重視貢獻的人,其所作所為可能會與其他人卓然不同。

但不管怎樣,如果連管理者自己都弄不清楚應有什么直接成果,那就別想有任何成果了。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懂得這一點,因為他們都有想把工作干得更好的心理動力,總想了解別人需要什么、發現了什么以及能理解些什么。他們會向機構內部人員(包括他們的上司、下屬,特別是其他部門的同事)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便于你為機構做出貢獻,你需要我做些什么貢獻?需要我在什么時候,以哪種形式,用什么方式來提供這些貢獻?”

有效的人際關系,有下列四項基本要求。而著眼于貢獻,正可滿足這些條件:?互相溝通;?團隊合作;?自我發展;?培養他人。

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由下屬自己設定的目標,往往會出乎主管的意料之外。換言之,主管和下屬看問題的角度往往極不相同。下屬越是能干,就越愿意自己承擔責任,他們的所見所聞,所看到的客觀現實、機會和需要,也越與他們的主管不同。下屬的結論和主管的期望往往是明顯對立的。

信息處理自動化程度越高,我們越需要去創造機會進行有效的溝通。

尋求自我發展。這樣的管理者設定的標準,一定不是他個人認定的標準,而是以任務需求為基礎的標準。而且,他設定的標準,一般來說要求很高,是高度的期望,是遠大的目標,是具有重大沖擊力的工作。關于自我發展,我們所知的還很有限。但是我們可以斷言:一般人都是根據自己設定的目標和要求成長起來的,知識工作者更是如此。他們自己認為應有怎樣的成就,就會有怎樣的成長。如果他們對自己的要求不嚴,就只能原地踏步,不會有任何發展。反之,如果對自己要求很高,他們就一定能成長為杰出的人物,而所費的工夫也不見得比那些沒出息的人更多。

重視貢獻,足以消除管理者的一項基本問題:讓你在一團亂麻似的事務中理出輕重緩急來。重視貢獻是一項組織的原則,使管理者能掌握各項工作的關聯性。

總之,重視貢獻,就是重視有效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