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7.5)
? ? ? ? ?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通譯】
? ? ? ? 孔子說:“我衰老得很厲害,已經好久沒有夢見周公了。”
【學究】
? ? ? ? ? 孔子崇周禮,述古而不作,為何如此推崇周公呢?這里不妨來做一些探索。
? ? ? ? 周公乃文王兒子,武王弟弟,成王叔叔,魯國開國之君,是制定周朝制度的最大功臣。文王演《周易》,武王建立周朝,而周公卻是力保周朝八百年延續的朝綱制定者,所以孔子特別推崇周公之禮。
? ? ? ? 這里孔子說到自己年歲逐漸老去,好久沒有在夢中和周公對話了,這是一種擔心,也是一種提示,更是一種思想來源,同時通過這樣的描述來使大眾更加推崇周禮制度,可謂孔子的良苦用心。
【原文】(7.6)
? ? ? ?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
【通譯】
? ? ? ? ? 孔子說:“立志于道中,根據于德行,依止于仁愛,活動于禮樂六藝中。”
【學究】
? ? ? ? 這是孔子對人才觀的探索和傳播,一個有作為的人一定立足于道中,那就是中庸之道,所有的行為必須符合德行,也就是提倡仁義禮知信,溫讓恭儉行。用心大愛,關注百姓,精通六藝之術。
? ? ? ? 孔子并沒有一味推崇形而上的思想,更注重實踐和工匠精神。社會是一個萬花筒,生活自然多姿多彩,各色人等思想可以一致,而生存的方式可以千變萬化,所謂百業有專攻,業業皆成功。
【原文】(7.7)
? ? ? ? ?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悔矣。”
【通譯】
? ? ? ? ? 孔子說:“只要有人自愿給我十條以上臘肉,我就沒有不盡力教誨他的。”
【學究】
? ? ? ? 當時很多人對孔子這種行為多有詬病,認為孔子天天講仁德禮儀,應該有教無類,教育學生卻要臘肉,認為是說一套做一套。
? ? ? ? 現在仔細研究一下,孔子為何要如此做呢?
? ? ? ? 當時社會禮儀缺失,一旦國家懂得禮儀就會獲得百姓擁戴,術士懂得禮儀就能獲得朝中官員,孔子是禮儀之祖,學習正統禮儀只有從孔子那里才能學到,所以這是一種商業交易,孔子也因此而富甲一方。孔子并非酸儒一個,卻是富貴之人。
? ? ? ? ? 帶上一束臘肉來求學于孔子,那是拜師禮,對于當時社會要送上十條臘肉,至少是小康之家,所以一般老百姓要成為孔子弟子是相當困難的。只有過了溫飽階段之人才有時間去傳播禮儀之道,這也是一種門檻。可見孔子三千弟子個個都是士族之后,才能更好傳播禮儀之道。
? ? ? ? ? 還有孔子在那個時候就對知識給以了價值恒定,通過交易的實際來使大家認知知識的價值感。孔子是教育之祖,開創培訓的先河。靠嘴巴吃飯和致富從孔子開始。
? ? ? ? ? 孔子通過這樣的方式賦予知識以價值,挑選能傳道之人,也通過價值認知來普及禮儀。足見孔子高明之處。
【原文】(7.8)
? ? ? ?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通譯】
? ? ? ? ? 孔子說:“不到學生冥思苦想而無結果時不要啟發他,不到想到而無法表達時不要啟發他,不能舉一反三就不要教育他。”
【學究】
? ? ? ? ? 從這段文字看,孔子教育的方法就是啟發式教育,并不是填鴨式教育,舉一反三,觸類旁通,才是孔子的教育之道。
? ? ? ? 教育有封閉式,也有開放式;有啟發式,也有灌輸式;有研究性,也有販賣性。一個高明的教育家必定是研究者,引導者,探討者,與其說是教育,更準確說是教練。從這一點來看,孔子是教練鼻祖并不為過。
? ? ? ? 懂人性才能懂教育,孔子正是萬師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