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看書時發現桌上有兩包腎石通顆粒,這是上個月疼痛發作時我沒有吃完的。以前沒有經歷過,所以不知道一些傷病會給人帶來什么樣的疼痛感覺,在上個月的腎結石病痛中我終于明白了。
我在一個月前的隨筆《無常即常》中描述過那種無法言語的痛感,而在此之前我對痛一直是很遲鈍的。老婆有頭痛的老毛病,一不小心吹了風就會引起頭痛,以前總是不能理解,但在腎結石疼痛時我明白了。也許每個人對疼痛的接受和忍耐程度不同,但不管是誰,對于自己無法忍受的痛來說那都是要死要活的感覺。如果你不能明白,那是因為你沒有去了解。
我在陽臺上晾衣服總是習慣于把衣架的掛鉤開口那一端朝向屋外,而母親則恰恰相反;我曾經問母親,你總是把衣架反著掛不覺得別扭嗎?母親說那是因為你方向反著。后來我發現老婆也和母親那樣晾衣服的,甚至是左右開弓、兩個方向都有,慢慢地我明白了,原來每個人的習慣不同,所以對正反的認識有別。
還有關于暈車的例子。十年前岳母第一次來湛江時需要坐十幾個小時的長途大巴車再轉火車,在談到暈車到天昏地暗的感受時,我表示無法理解,覺得不可思議。因為我從來是不暈車的,自然不能明白暈車那種感受。去年“十一”假期,我們一家人和岳母去廣西桂平龍潭森林公園自駕游,車行駛在盤山公路上時岳母又暈車、嘔吐了。我一邊把車速降下來,一邊體會、揣摩身體隨車左右搖擺的感受,那一刻我終于明白了,對于平衡感覺綜合失衡的人來說,車會讓他感覺天旋地轉的。當然,暈車有生理因素(前庭平衡器官)、心理因素等等,個體差異很大。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不一而足。
我們不能理解他人,多是因為沒有去了解他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在人與人交往中,我們常常說到理解萬歲,是希望大家能換位思考。如果凡事我們都能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思考,自然能學會理解他人,人與人的交往就會多了互相理解、包容與尊重。
而我更推崇的是一行禪師在《佛陀傳》中所寫的佛陀對“了解”的解讀,那是真正深入的了解。佛陀要求行者去專注地活在當下,要觀察自己環境中發生的一切,這樣持續下去就會對自己和所在的環境真正地了解、明白。了解和明白會引致容忍和愛心產生。當每個人都去真正地了解別人時,所有的人便會互相包容、互相愛護,世界上也就再不會有那么多的痛苦了。
佛陀所說的“了解”,當然不是我們在與人產生矛盾沖突時簡單的、甚至是客套的一句“理解萬歲”。我們遇事應該靜下心來,看看事情發生的前因后果,認真聽聽別人怎么說,了解一下他人對矛盾沖突的分析與解讀,放下自己固有的認識和看法,這樣才能做到真正地了解。“愛”,當然也不是狹隘的,而是大愛,是慈悲心,是對世間萬物的包容的愛。沒有了解是很難有愛的;有了愛,才能更好地了解。如果對一切都能去深入地了解并去愛,我們就能得到快樂。
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說,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變化中,人也如此,人體內的細胞在每時每刻地更新,思想認識也在不停的發展變化,誰又能說明天的你還是今天的你?所以我們即便是面對老熟人,也要放下你認識中的“他”,去真正了解每一個當下的“他”,了解“他”的發展變化、認識當下“他”的不同,讓你的了解成為大愛的助緣,讓世界多一份包容、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