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春刀2》以換朝之際肅殺閹黨的亂世野場作為背景,在這個牽涉權謀、心計、暗算、背叛、欺騙、偽裝的黑暗修羅場,刀光劍影之下是政治風云暗潮洶涌,血流成河的悲壯里是江湖兒女的俠肝義膽,所有的人物都不可避免地淪為一顆身不由己的棋子。奮不顧身的赤誠是為臣對主上的信任與守護,更是對世道的憤懣與誓將之毀滅的決心;步步為營的謹慎是小人物求一條生路的渴盼與掙扎;舍生取義的決絕是柔弱女子對家仇的刻骨和對情意的銘心;窮追不舍的理智執著是情義之人對朋友的珍重與懷戀,他們是可悲可嘆的棋子,更是血肉豐滿心存正義的人。
如果以歷史的角度來看待這個故事,邏輯上,以信王為首的伐魏派應是正方,他們懷著雄心壯志要掃除閹黨改換天地,反派自然則是魏忠賢為首的東廠派,但電影要傳達的不是正義與邪惡的歷史性對決,而是在著重于在這場對決里所有被牽涉的人都淪為歷史的犧牲品的這種悲哀,所有的死亡都是無可奈何的注定,所有的生存都是懸崖勒馬的僥幸,在歷史節點的大磨盤里,風口浪尖的人們被命運和世道構成的鐵杵操縱,毫無選擇身不由己地旋轉和哀嚎。所以電影里,追隨信王立志伐魏的陸文昭刺殺單純的北齋,突擊追查真相的裴綸,追殺只是想要一條生路而不知風云的沈煉,但對于陸文昭來說,他們盡管是無辜的,卻不是無害的,在這種決定家國命途的大義面前,知情太多就是隱患,不得不除。同樣,對信王來說,所有可能對他的路造成阻礙的破綻,他也不得不除,我相信他對北齋有情,對丁白纓陸文昭有義,但要想順利坐在那張龍椅上實現他心中的宏圖大業,他唯有心狠手辣。就是主角沈煉,他也并沒有大正大義大善大美的光環,相反,他只是一個安于現狀隨波逐流的錦衣衛,在誤打誤撞進入這場陰謀的漩渦之中后,他也只是在一心求生,所以他為自保可以輕易答應丁白纓火燒錦衣衛案牘庫,可以為了滅口殺死同僚,但沈煉更有一股柔情與俠義,有他的不忍與覺悟,有他的原則和堅持。最后他咬牙切齒地說活著不應該只是為了活著。在這個烽火狼煙哀嚎遍布的修羅場上,沒有絕對的正義與邪惡,沒有涇渭分明的愛與恨,只有凜冽決斷的殺與死,只有藕斷絲連的悔恨與遺憾,傾巢之下安有完卵,每個生命都變成一聲悲哀的嘆息,轉瞬便隨風而逝。
從影片節奏上來說,以沈煉救下北齋殺害同僚開始,劇情一直高能緊迫,打戲真心精彩,武打動作很過癮,尤其喜歡沈煉燒案牘庫那段與東廠護衛的打戲,精致又緊張,非常帥氣。還有,后半段的感情戲簡直亂入,沈煉與信王那段關于北齋的對話簡直瑪麗蘇偶像劇對白串場了好嘛,整部電影唯一的尿點。我覺得北齋先生應該是一個深藏不露冷靜理智的女諸葛亮人設,畢竟她以畫畫來暗諷朝政,藝高人膽大而且又背負著血海家仇,但是電影表現出的北齋先生卻更多是一個癡情單純的美貌畫師(最后她跑回吊橋真是要蠢哭我了…),影片還給了她挺多特寫鏡頭柔光濾鏡來表現她的膚白肉嫩(……)。更喜歡丁白纓,武功高強又世事洞明,她看穿了信王的斬草除根,當她對陸文昭說“對殿下來說,我們都是破綻”時,滿含熱淚絕望無奈,在陸文昭死后她一個人提刀走向烈烈軍馬,英姿颯爽。還有看起來年幼的大boss信王,他可真是個戲精。
其實最后那段肉搏戲邏輯上有點不可思議呀,影片之前顯示東廠人馬是有軍火武裝的,能用火槍解決還要用刀劍近身肉搏嗎……
北齋在片中有一句特別響亮的臺詞,她說:“我相信我自己。我相信這種世道終究要結束。”陸文昭在開場時面對尸橫遍野的血光畫面說:“要想不這么死,就得換個活法。”沈煉在最后也終于明白“這個世道不讓人活”。影片里每一個人都在追逐自己信仰的太陽,卻在接近時被灼熱的光芒摧毀。整部電影所表現的時代風云之下普通人的被迫痛苦,有點像肖洛霍夫《靜靜的頓河》,講述和表達的都是歷史進程里無可奈何又不可規避的死亡與毀滅,在風卷殘云的亂世之中,人的驚心動魄的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