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本閱讀完畢時間 2018年2月24日
出版社:譯林出版社
作者:貝蒂.史密斯
譯者:方柏林
前言
正是因為有那些艱難困苦的歲月,使得現在所擁有的一切,更加熠熠生輝。
讀書筆記:
關鍵詞:教育、親情、成長、愛情、勇氣、隱忍、選擇
通讀全文,使我深有感觸的有以下幾點
關于貧窮與困苦
如果說奢靡的物質生活可以讓我們有所期冀和向往,貧窮和寒冷則讓我更加懂得人性的可貴。人是很復雜的生物,因此具備很多堅毅的性格與品質,在充足的物質環境的包裹下,人的感官變得麻木,能感受到的生活的溫度,也逐漸降低。喬布斯所說的:永遠保持饑餓,保持清醒。仔細想一下,即是這個道理吧。在本書中,弗蘭西一家每餐是靠面包房的發了霉的面包來度日,但偏偏是這樣,凱蒂依然能給孩子們翻新做出很多新的花樣,并搭配不那么純正的咖啡,卻也使得窮苦的日子依然有品質,有追求,依然----熱氣騰騰。
摘抄原文段落
諾蘭一家基本上就是靠這霉面包過的,而凱蒂做霉面包的能耐叫人嘆為觀止!她會拿一塊霉面包,澆上開水,做成糊糊,然后加上鹽、胡椒、百里香、切碎的洋蔥還有雞蛋(如果雞蛋不貴的話),然后在烤箱里烤。烤好了,成了金黃色,她又做出一種汁來,材料是半杯番茄醬、兩杯開水、各式佐料,然后澆入濃咖啡,再用粉將其變得粘稠,最后將這汁澆在面包上頭。味道很不錯,熱乎乎的,很好吃,回味無窮。剩下沒有吃掉的,會切成薄片,次日會用咸肉的油脂煎著吃。
媽媽還能用霉面包做出很好吃的面包布丁來。材料她用切片面包、糖、肉桂、切成薄片的便宜蘋果。等這些烤黃了,她會把糖化開,澆到上頭。有時候他們還做所謂的WegGeschnissen。這個詞很不好翻譯,直譯為"用本來要扔掉的面包屑做的東西"。這些煎過的面包屑蘸上面粉、水、鹽、雞蛋做的面糊,然后放進厚厚一層豬油里煎。他們在煎的時候,弗蘭西跑到糖果店,買一分錢的冰糖。這冰糖用搟面杖搟碎,撒在這些碎面包屑上,吃之前撒,那時候冰糖要化不化,其味美妙無窮。
星期六的晚餐是節日大餐。諾蘭家會吃上煎肉!一塊霉面包會用熱水做成糊狀,拌入碎肉(碎肉里已經拌入碎洋蔥),然后加上鹽和一分錢的碎香菜增加味道。這些媽媽會做成小丸子,下鍋煎過,然后蘸熱番茄醬吃。這些肉丸有個名字,叫弗蘭尼雷丸,是拿弗蘭西和尼雷尋開心,將他們的名字綁到一起命名的。
關于教育、希望
在整體教育環境并不成熟的背景下,在整個家族教育程度不高的背景下,羅姆利家族的領導者,"瑪麗?羅姆利”,一個從未上過學連字都不會寫的婦人,對待教育的態度,對待教育孩子的方式,讓人吃驚。而她所教給凱蒂的,是她數十年來在生活中所總結的經驗,瑪麗,雖無文化,但人通透,高貴有禮,讓人敬佩。
引用文中這位敬愛的姥姥與弗蘭西媽媽的對話:
-
我知道沒有圣誕老人
-
但是你必須把這些東西教給孩子。
- 為什么啊?我不相信還教她?
-
因為,孩子得有想象力。想象力是無價的。孩子得有一個隱秘的世界,里面住著從來不存在的東西。她得相信,這很重要。她先得相信這些不屬于人世的東西。這樣一來,等世道艱難了,孩子就可以回去,住到想象里頭。我都這一把年紀了,還覺得很有必要回顧圣徒的生活,回顧過去發生的各種神跡奇事。有了這些想象,以后日子不好過,也不會鉆牛角尖困在日子里頭。
- 孩子會長大,自己明白事理,那時候發現我撒謊了,會很失望的。
-
這就是開悟啊。自個兒開悟這不是好事嗎?首先全心相信,后來又不相信,這也是好事。這樣七情六欲變得更飽滿,更綿長,跟著一起長呢。等她長成了女人,要是有人對她不好,讓她失望,她都經歷過失望了,這樣也就不會經不起事了。教孩子的時候,別忘了苦難也是好事。苦難磨練人哪,讓人性格飽滿起來。
- 真是這樣的話,我們羅姆利家人都是富人了。
-
是的,我們很窮。我們受苦受難。我們日子很艱難。可是我們知道我剛才跟你說的那些,所以更出色。我不識字,我告訴你的這些,都是生活中的實際體會。你得教孩子這些,另外,隨著年齡增長,你自己的閱歷也越來越豐富,這個你也要教給他們。
- 還得教孩子什么?
-
孩子得相信天堂。這個天堂不是上帝坐在寶座上,天使四處在飛的天堂。而是一個可愛的地方,人們夢想的地方——一個欲望實現的地方。這或許是另一種宗教。我也說不好。
- 還有,還有什么呢?
-
有兩部好書。莎士比亞是好書。聽人說,書上寫盡了人世間的百態。人類知道的所有的美,所有的智慧,所有的生命,都在這書里記著呢。另一部是新教教徒看的《圣經》。每天你給孩子讀一頁,哪怕你自己也看不明白書上的話,或者是發音發錯。你必須堅持這么做,這樣孩子長大后,就會見識過世面——知道世界并不是布魯克林的出租屋這么大。
關于勇氣、選擇
人最可貴之處在于看透生活的本質后,依然熱愛生活。
故事快結束的時候,弗蘭西回到小時候經常去的便利店,讓店主在抽獎游戲中設立獎品,給那些還在窮苦中掙扎的孩子些許希望,文中所說:
一個通過自身艱苦奮斗走出了社會底層的人,通常有兩個選擇。脫離當初環境后,他可以忘本;他也可以在超出這個環境之后,永不忘記自己的出身,對殘酷拼搏中不幸落下來的人充滿同情,充滿理解。
弗蘭西在走出貧困之后,不忘初心,與文章前面的同樣從社會低走走向成功的護士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她選擇了善良,而選擇善良何嘗不是一種勇氣呢?
弗蘭西為了得到更好的教育,選擇去更遠的學校讀書,為了不違背內心寫自己不喜歡的文字,選擇反抗老師。為了得到想要的娃娃,選擇拋棄所自尊,承認自己是窮人,謊改自己的名字,從始至終,她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在為自己做選擇,也有勇氣開始和繼續。
本書大篇幅的介紹了,羅姆利家族的女性所展示出來的性格中的剛毅和果敢,與諾蘭以及諸位姨夫的怯懦對比之下,本書更像是一本女性勵志成長書籍,通讀下來后,對譯者印象很深,他將文中一些外國的民謠翻譯的非常通俗易懂,有一首民謠翻譯的讓我忍俊不禁:
結束語
最后,愿我們在實現理想和目標的路上,一直堅韌、勇敢,并選擇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