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周,我們一起共讀了關于新生入園的書——《不!我不是小樹枝!》。這一次,我們繼續關注新生入園、開學的話題,一起來看一本也許你已經很熟悉的:《魔法親親》。
這本書很多朋友都不陌生,也是很多入園繪本必備書目推薦過的。但是,你真的看完了嗎?我們今天會提到的一些細節,你注意到了嗎?
小浣熊奇奇不愿意去上學,因為他不愿意離開媽媽,獨自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他更想跟媽媽留在家里、跟朋友玩游戲、看書、蕩秋千。是啊,面臨著分離時刻,孩子的內心多少都會有焦慮、恐懼、不安和失措,孩子的感覺具體又直接,父母不在身邊,他們覺得失去了最重要的保障和依靠。
媽媽抱著奇奇,用鼻尖碰碰他的耳朵,說:“有時候,我們必須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但是她也向孩子保證:“只要你去上學,就會愛上學校。”媽媽先是抱著奇奇,給他安慰,用同理心去感化他,安撫好小浣熊的情緒;接著,用鼻尖碰碰他的耳朵——這是浣熊表達愛的一種方式。
“你會交到新朋友,玩新的玩具,看新的書、蕩新的秋千……”媽媽引導奇奇產生對學校的向往,因為所有的孩子都有好奇心,對于一切新鮮事物都感興趣,而媽媽挑選的這四樣也都是對孩子很有吸引力的。
媽媽還告訴他一個很棒的秘密,可以讓他晚上在學校時,“和白天在家里一樣溫暖又舒服”,那就是——魔法親親。媽媽拉起奇奇的左手,把他小小的手指全部攤開,身體微微前傾,在奇奇的手掌心親了一下,印上了一個吻。奇奇覺得媽媽的親親,從他的手掌心很快地沖上手臂,鉆進心里。就連他毛茸茸的黑臉頰,也感受到一種特別的溫暖。
這樣每當小浣熊在學校感到孤獨的時候,把掌心輕按在臉頰,媽媽的吻就會溫暖他的心,就不會再孤獨和害怕了。而且,這個神奇的吻不會被水沖掉、被手帕帶走。如此說,是因為浣熊們都有進食前把食物在水里清洗干凈后再吃的習慣。
那天小浣熊去上學,他在媽媽的掌心也印下了一個吻,好讓媽媽在想他的時候,也可以感受到這魔法親吻。
本書的創作來源,來自作者奧黛莉·潘恩女士的女兒四歲即將進幼稚園時,經歷了極大的分離焦慮,而女兒的情緒也使她深受影響,備感苦惱。
有一天,她和女兒在住家附近的公園里坐小火車時,突然看見灌木叢中有一對浣熊母子。當時,浣熊媽媽正在舔小浣熊的手,接著,拉起小浣熊的手摩娑自己的臉頰,好讓它仔細聞聞媽媽的氣味。
后來,潘恩女士查詢資料才明白,原來浣熊媽媽在離家尋找食物、或是必須和小浣熊分開時,都會這么做,為了使小浣熊有媽媽的氣味相伴,不致害怕,能夠安心待在家里。
于是,潘恩女士決定如法炮制,解決自己和女兒所面臨的棘手問題。每天送女兒上幼稚園前,她會先在女兒的手掌心親一下,并且告訴她:“不管什么時候,如果你需要媽媽的親親,只要把手貼在臉上就行了。“她發現女兒的情緒和情感因此獲得極大的安定力量。這段特別的經歷使她的創作靈感泉涌而出,于是寫下了這個溫暖而動人的故事。?
下面,一起來揭秘其他一些書中的小細節。首先, 對于故事中的主角浣熊,你了解嗎?
浣熊,Procyon lotor,是哺乳綱真獸亞綱食肉目浣熊科浣熊屬的一種動物,原產自北美洲,現為無危物種。浣熊特征為眼睛周圍有一圈深色皮毛,體型較小,體長約40到70厘米。因其常在河邊捕食魚類并在水中浣洗食物,故名浣熊。
浣熊的爪子非常靈敏,上面的觸覺細胞相當豐富,在與水接觸后,爪子上的慢速適應感受器的靈敏度提高了,浣熊可以依靠爪子測量食物的重量、尺寸、材質以及溫度。
此外,書中媽媽描述學校的生活這一頁,這張插圖里兩只小負鼠讀的書,分別為:《ABC》、《Friend》、《Woods Babies》,這幾本都是適合三歲左右親子共讀的書。我們找到了其中一本的圖片:
書中出現過的動物、昆蟲等各類小生物有:浣熊、兔子、負鼠、梅花鹿、赤狐、樹蛙、夜鶯、螢火蟲、貓頭鷹、蜘蛛、蝙蝠、烏龜、蝸牛、蜻蜓、啄木鳥、松鼠、瓢蟲、蝴蝶等,請你們自己去找一找吧!
更多書中的細節,期待你跟孩子一起共讀此書時,有更多的發現;也歡迎你跟我們在社群、下面的留言中進行分享。
本篇內容由@寧 @無敵小薇 @娟子等提供資料,由@瑩丫兒總結、發布,在此一并感謝。
文中配圖、資料來自網絡、百度百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