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光的味道
文/葉楚易
現代人的物質豐富了,啥都要講究美觀舒適。記得小時候,家庭條件差,床上用品簡單得很。所謂的“床上用品”其實也就是被子,有些人家可能連枕頭都沒有。那時侯也沒有現在這種舒適柔軟的席夢思,條件好點的就在床板上鋪塊棕墊或者棉絮,亦或是一條破舊的氈子。條件差了的只能墊些稻草或麥桿,上面鋪上一條床單,或者是直接睡床板草席,甚至草席都可能是破爛補了洞的,根本沒有什么條件可講究。只是那時的生活雖然很簡樸,但日子過得還是輕松快樂、很令人懷念的。
記得以前使用的被子,就是簡單的把被面和被單縫在棉絮上,被面多數是一塊大紅花布,只有少數條件好的能用上綢緞,被單基本上都是用清一色的白棉粗布了。說到被子,自然想起了我的婆婆。婆婆是個瘦弱的裹足女人,幼年時就飽受了被裹足的催殘,那雙“三寸金蓮”的小腳就是從那時候起被硬生生地纏成的,走起路來總有一種飄忽的感覺,顛顛顫顫的樣子,讓人心生憐憫。婆婆沒讀過書不認識字,但她心靈手巧,是個精明能干的女人。她的腳小不便走路,從來就沒出過遠門,一輩子就固守在家里,專心細致的照顧著我們的生活。
婆婆幾乎是在每個月,都會選定一個天氣較好的日子,專門給我清洗被子。每逢到要洗被子的那一天,她就會早早地起了床,待屋里屋外的忙完后,便操起小腳,顛著細碎的步子來到我的房間,坐到床沿上,把要洗的被子扯攏到身邊來,耐心地尋找到針線的連接處,慢慢地把線結拆開,順勢使將線條抽了出來,不緊不慢的把四邊的縫線依次抽完,并細心的整理好擱置一邊,然后將里面的棉絮疊好放在床鋪上。把要清洗的被單丟進水盆里浸泡起來,在開始洗被單的時侯,她同時也會去煮瀝米飯,(就是將米煮至半生半熟時把米先瀝起來,剩下的米湯留起備用,然后把半生不熟的米再用蒸子蒸熟做成米飯)。當米煮到可以瀝起來時,被單也差不多洗好了,待洗到最后的一道工序時,就把剛剛瀝起那些白白稠稠的、滾滾燙燙的米湯倒進洗衣盆里,把清洗干凈了的被單全部浸透,等到米湯涼了后再將被單擰干,然后晾曬到竹桿上去。
到了傍晚,婆婆再把曬干了的被單收回來,又用早上抽出來的線條一針一針的把被子縫好,重新鋪回到我的床上。
那個夜晚,我會顯得格外的舒心。也會比平時更早一點就會鉆進被窩里,蓋著被陽光照曬了一天的被子,睡得特別的香甜。泡了米湯晾曬過后,被子雖然顯得有點僵硬,但聞起來會有一股淡淡的米香和陽光的味道。裹著這樣的被子入睡,暖暖的就象是躺在婆婆溫暖的懷抱里,如置身于白云之上沐浴著陽光,四處彌漫著溫馨祥和的氣象,不再害怕因為黑夜的籠罩而產生恐懼。
隨著經濟的發展,這樣費時費力的清洗工序早已經被淘汰了。什么空調被、水鳥被、絲棉被等等也取代了厚重的棉絮,人們把這些富含著新科技的被子,輕松地塞進各種精美的被套里就可以了,再也不用針線那么麻煩。被套用臟了就直接扔進洗衣機里,顯然是方便省事了許多,被子也沒有以前那樣的厚重了。時代進步了,科技發達了,但總覺得好像還是缺少了點什么?沒有了那股淡淡的米香和陽光的味道,也很難找到那種在云端上悠然入夢的感覺了。有時,待黑暗彌漫開來時,眼淚便不由自主地涌了出來。婆婆走了,時光一去也永不再回。我知道,婆婆的溫暖和關愛以及那種陽光米香的味道,只能永遠地留在記憶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