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四,羊日。
大年初四,正月初四,又稱為羊日。是中國民間迎神的日子。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大年初四這一天全家在一起吃折羅,所謂折羅,就是把幾天剩下的飯菜合在一起的大雜燴,打掃年貨;清掃室內(nèi),把垃圾收集堆到一處,這也是中國民俗中說的“扔窮”。
在有些地區(qū),福建莆田和仙游地區(qū),由于近代歷史的原因,有初四過太歲的習(xí)俗,并列入第五批省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名錄。
晉人董勛《問禮俗》載曰:“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正旦畫雞于門,七日貼人于帳。”正月初四日在老皇歷中占羊,故常說的“三羊(陽)開泰”乃是吉祥的象征,也是恭迎灶神回民間的日子。
正月初四,接神。
迎神,接神。
大年初四是諸神由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老板若想將某人“炒魷魚”,此日就不請他來拜神。從初一到初四,商店閉門歇業(yè),婦女不用針線。
正月初四子夜,備好祭牲、糕果、香燭等物,并鳴鑼擊鼓焚香禮拜,虔誠恭恭敬財神。初五日俗傳是財神誕辰,為爭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搶路頭”,又稱“接財神”。
凡接財神須供羊頭與鯉魚,供羊頭有“吉祥”之意,供鯉魚是圖“魚”與“余”諧音,詩個吉利。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顯靈,便可發(fā)財致富。因此,每到過年,人們都在正月初五零時零分,打開大門和窗戶,燃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吃路頭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fā)財?shù)南M肛斏駹斈馨呀疸y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fā)大富。
接五路,本指接五路行神,后來演變成接五路財神。舊時商家春節(jié)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以圖吉利。接五路須主人帶上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計依次向財神禮拜,拜后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表示恭送財神。儀式才算是結(jié)束了。
正月初四接神儀式:
初四日下午三點,接五路儀式的準備工作就開始了,直到晚上九、十點鐘結(jié)束。
先是擺案桌,一般用兩張八仙桌拼起來即可。
頭桌是果品如廣橘、甘蔗,寓意財路廣闊,生活甜蜜;
二桌是糕點,寓意高升、常青;
三桌為正席,供全豬、全雞、全魚,并元寶湯等。半桌是飯、面、菜,一碗路頭飯中插一根大蔥,蔥管內(nèi)插一株千年紅,寓意興沖沖、年年紅。
第三桌上的酒菜須等接上五路財神后方可奉上。
大家滿懷發(fā)財?shù)南M肛斏駹斈馨呀疸y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fā)大富。
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計依次向財神禮拜,拜后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表示恭送財神。儀式才算是結(jié)束了。
現(xiàn)在由于城市化之后,沒有了這個環(huán)境和條件,很多儀式就都取消了。
正月初四,三吃一不吃。
三吃:
1;吃折羅菜又稱為“雜燴菜”,從大年初一到初三,家里客人不斷,每頓飯準備的菜肴都很豐盛。所以,每天的剩菜剩飯也就比較多,到初四這一天,人們會把前三天的剩菜拿出來熱熱吃。同時,家里老人還會教育家里晚輩,要有珍惜糧食、不浪費,在新的一年里,要繼續(xù)保持勤儉持家的美德。
2;吃烙餅
常聽老人們說:“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轉(zhuǎn),初四烙餅卷雞蛋”。初一到初三,分別吃了餃子、面條、合子。而到了大年初四,就該吃烙餅了!在烙餅時,要不斷地將餅翻面,寓意著不好的事情都“翻篇”過去了。在吃餅時,要配上雞蛋,加上各種蔬菜、肉類卷起來一起吃,寓意把財運聚集“卷起來”,日子越過越好!
3;吃炒合菜
合菜是用豆芽菜、雞蛋、芹菜、韭菜、胡蘿卜等蔬菜,炒制而成的一道菜。所以,也叫“炒合菜”。豆芽菜諧音“都發(fā)財”,寓意家里的每個人都發(fā)財;韭菜取“久財”之意,寓意一年到頭財源滾滾;芹菜寓意“勤菜”,炒熟的雞蛋是金黃色,也是寓意“財運”。用這幾種蔬菜炒出來的合菜,寓意:“家庭和和美美,財運滾滾”。
不吃羊肉。
從正月初一到初七,每一天都是一種家禽的生日。俗語說:“一日為雞,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而正月初四,是羊的生日,也叫“羊日”,羊有“三陽(羊)開泰”的說法,寓意:“吉祥如意”。所以,在初四這一天,不能屠宰羊,最好也不要吃羊肉,以保佑新的一年里年人畜興旺、風(fēng)調(diào)雨順!
新年吉祥,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