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關于心理學到底是“實證研究”還是“心理咨詢”,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今天略談學習心理學來的一些個人觀點;不足之處,請諒解。心理學需不需要問為什么?或許是困擾一些學習者的常見問題之一。
? ? ? ? 那事實如何?我慢慢說來.......心理學的孕育是哲學和生物學共同發展、相互作用的結果,這種結果使心理學今后發展具有了中間性質,即一方面他是社會科學,另一方面他是自然的科學,這一點在人類心理的本質上也可體現,人類心理的本質是腦的機能,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主觀能動反應。心理學科發展至今,思潮、流派林立,有做實踐研究(心理咨詢、人才測評等)的、也有做實證研究(基礎心理學、發展與教育心理學等)的,他們相互批判、證實彼此理論成果、研究方法,共同發展出當今相對完善、科學的心理學科體系。
? ? ? ? 然而,一些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對學科歷史發展的了解,出現了認識論上的錯誤。用身邊的例子加以說明:1.“能不能用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差異說明心理咨詢的作用效果”,針對這句話:行為科學統計技術是心理學研究的工具之一,也是一門理論科學。這門理論的目標是幫助心理工作者在研究原始資料的基礎上收獲能夠推廣并應用的有效證據,行為統計科學以嚴謹方式獲得的原始資料為基礎,利用概率論的數學方法對樣本來自總體做參數估計。在這個過程中,不會有研究者或研究報告指出某種資料能夠“治愈”某種問題。基于數據,行為科學統計給出的結論只是:“.......相關”,“.....存在/不存在顯著性差異”......試問,在這個過程中可以用統計學上的顯著與不顯著衡量來訪者的主觀心理感受嗎? 2.“做實證研究的學者期待成為科學家.....”:能成為科學家的人是少數這不假,然而科學家他不用參考文獻嗎,被參考文獻的作者他不參考文獻嗎……所以不難看出,實證科學研究不是一蹴而就的,往往是大量學術研究者成就了一位“科學家”,這個關系不難理解,在這個過程中,急于求成、缺乏認識,都會對個人甚至社會帶來不良影響。3.“當前心理學人才培養機制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什么是服務社會的心理學人才?難道只是能夠做心理咨詢的人?錯,答案應是服務人類心靈的人。這是學科認識論的問題,心理學發展的目標是服務社會不假,但心理學是門中間學科,他服務社會的方式有很多,當前側重培養基礎研究人才是因為國內的基礎研究是短板,當前國內心理咨詢很少有本土化的理論作為支撐,而心理咨詢學習者的依據是源于基礎理論的實踐,針對中國人心理特征理論善不完善,發展面向中國人的心理咨詢服務談何容易?從另一角度來說,中國特色心理咨詢實踐不跟上,那只能倒退了。
? ? ? ? 借鑒國外咨詢理論是可行的,然而推廣的過程難道不需要實證證據?這恐怕難以服眾。目前國內實證學者在本土化國外研究成果上做出大量工作,這時,有人開始質疑實證研究的性質,他們提出實證研究是人為創設的情境,不符合現實中人類的心理特征,基于此,實證研究中的多因素實驗技術得到發展,他的發展能夠擴大研究的生態效度,在不同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探討主效應和變量間交互作用的關系,以此來描述問題、探討行為的發生發展機制。心理學實證研究方法有很多,實驗室實驗只是其一,具體要根據研究者的研究目的來精心設計與操作,研究方法是研究目的服務的。
? ? ? ? 心理學的最終目的是讓人類生活的更加幸福,離不開無數心理學工作者和期待成為心理學工作者的努力。
? ? ? ? ?回到開篇的問題:“心理學究竟該不該問為什么?”我相信你會有更多的認識。
? ? ? ? ?我們想做好任何工作都不容易,心理學是做人類自身工作的,要學好他,估計會更加困難,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盡力做的是不斷完善自身不足、缺憾。人的潛力有限,客觀世界無限,略談認識,文章無任何目的,不足之處望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