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關于中國古代詩詞意象的雜談
? ? ? ? ? ? ? ? ? ? ? ? ? ? ? ? □巴山雪兒
? ? ? ? 中國古代詩詞,在創作時是十分講究詩詞的意象的,總是將自己要抒發的情感與言的志通過一定的物象托展出來。那么,什么是意象呢?就是我們通常見到的“一花一草”或“一山一水”以及“一草一木”等等。這些東西進入詩詞里,成了詩人之情感之志向的直接代言人了。然而,這些“詩詞意象”所對應的“物象”有著嚴格的區分的,不是隨意選取的,象是有一種約定而成的一樣,不能亂點鴛鴦譜。依據詩詞意象的常規,我談點如下。
? ? ? ? 一、古詩詞中的“依依惜別情”
? ? ? ? 中國古代詩詞的寫法,喜歡講求“啟承轉合”。在“啟承”句子中就出了要表達詩人情感的意象。如王維的“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中的“青青柳”就是用來表達離別的情調的。為什么選取“楊柳”而不是其他呢?風中“楊柳”都會飄逸出長長的楊柳枝條,那飄擺的姿勢更象依依著別的手,在向離人揮手道別的味道,所以“楊柳”便成了詩詞中描寫離別的首選物象。
? ? ? ? 當然,也有其他物象來表達此意的,而“楊柳”最為常見。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其中的“楊柳”就是這里寫離情的意象。在中國古代詩詞里,定會發現這樣一條不成文的規律,那就是“哪有離別性的詩詞,那里就有楊柳”,不是嗎?請看柳永的“楊柳岸,曉風殘月”。這里的柳不僅代表了常規意義上的離別意象,還取用了諧音“留”的讀音,更有挽留的意思,從而進一步渲染了離別場境的氛圍。所以要“柳條長垂,楊柳依依,”等等常常出現在詩詞里,讓讀者仿佛看到了那想挽住離人的衣袖。
? ? ? ? 其實,古代詩人喜么歡用意象,就是應合中國古代詩詞的創作法則“啟承轉合”的,這不僅僅是從單純的文字來完成,更主要的通過一定的物象來達到詩詞的“形象”與“生動”的藝術效果。從美學意義上講,中國古代詩詞很講求“真善美”,這里也包含著中國人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征,特別是情感意義上的審美價值。于今,對我們創作詩詞極有好處的 。
? ? 二、古詩詞中的“報得三春暉”感恩意象
? ? ? ? 中國詩詞中,有很多詩詞是吟唱感恩主題的。感恩這一華夏民族優良傳統承傳數千年,從未間斷。這一主題成了古今詩人的首選。而唐朝詩人孟郊的一首《游子吟》成了這類詩詞的典范,其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成了這方面的千古絕唱。
? ? ? ? 這之中的“寸草”成了典型的詩詞意象。詩人母親的恩情形象成“三春暉”,而要報達的再一次形成小草對陽光的回報,足見意味何其悠長啊!
? ? ? ? 中國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總是情,總是與詩人的情感與寄托是相通的。這與古人所講的“天人合”的意理完全穩合的。人情乃萬物之靈。當然,其他物也是有情的,而那與人的緊密配合才成為完整版。中國樸素的民弦傳統文化里,所有的情與感染上人情味后那草木蟲魚都成了有靈性的有情物。感恩這一主題通過人情鑒知于物后,意義更曠達更深遠。“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原知如此。
三、古詩詞中的“落紅”不是無情物
? ? ? ? 古詩詞中的有些意象,古詩人往往會反其意而用之,讓詩人所抒的情感往往會跳出了原有的怪圈成了別開生面的詩歌意境。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紅”在許多人心中都是“無情物,而詩人將此轉移到“護新花”的“春泥”,那給我們的就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開闊意境。
? ? ? ? 這些在古詩詞中司空見慣。古代的《詩三百》中,大有其例。此正迎合了中國人是低調含蓄的情感表達方式,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符合的,一脈相通的,與西方人的直白地表達不一樣。這就是詩歌各民族文化傳統上的差異性,明白這一點,在選取詩詞意象就不會出現盲點。
? ? ? ? 其他,如詩詞意象方方面面還很多。諸如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中的“菊花”代表一種隱逸淡泊情操的意象。如此等等,那種承載了我們中國人的情思的意象業經千百年華夏民族文化的積淀之后,成為人人共識的意象。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或許是我們找到了進入詩歌詞的大門,為我所用。豈不妙哉?
? ? ? ? 若有人對此有所情動的話,那我的這份文章還算沒有白寫。不過不能唯其所有,望諸君各自取舍為盼!
? ? ? ? ? ? ? ? ? ? 2017.8.11.于四川達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