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一個界面的設計上我和產品經理們出現了一點小分歧?
背景介紹
某操作分三個主要步驟,用戶在第三步要選一些對象出來。系統會根據用戶在第二步的選擇結果,從全部選項中抽取一部分作為系統推薦,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無法保證推得準,所以還需要提供全部選項供用戶自選。
選項根據屬性分五類。我將它們放在系統推薦標簽的后面,如下圖:
產品經理認為應該根據系統推薦和自定義將對象先分個類,然后在自定義中將對象按屬性分類如下圖,甚至也可以不分類,如下圖:
分歧點
產品經理認為:按方案一,這些tab不屬于一個層級。
而我認為:按方案二,易用性差,并且我認為這個案例中tab層級邏輯對于用戶來說并沒那么重要。
首先,這頁面本身就是個彈窗,層級不宜太深,一個本就不太簡單的任務(分三步才能完成)操作繁瑣效率低,體驗差。
接著,同事提議說可以不分類不提供篩選 只把選項列在這。我覺得這更加難以接受。因為選項數量龐大,某一個分類就可能有兩千多個選項,這么多備選項混雜在一起,用戶很難選擇,只能靠搜索了;而且,如果不把分類展示出來,用戶可能都不知道還有這類選項可選,更加不會去主動搜索這類選項。 ?
最關鍵的一點,在這個界面,用戶是否關心這個邏輯層級?
產品經理認為:可以稍微犧牲易用性來保全邏輯層級清晰。可是,追求邏輯層級清晰的目的是什么呢?為了沒人教的情況下自己就能學會怎么用,簡單說就是易學易用。如果為了邏輯層級清晰反而導致不易學易用了,感覺有點本末倒置。他們怕用戶不理解這個層級關系導致不會用。我也怕用戶不理解,特意讓另外兩個同事(一個是視覺設計,一個也是產品經理)看了這個頁面,都表示可以理解。
特意翻出了臭魚很早的兩篇舊文《為產品結構的設計,為用戶任務的設計》 《設計原則和實際情況》?,重讀一遍還是很有感觸:
優秀的產品設計不是為產品結構而設計,而是為用戶完成任務設計的。因為產品是要給用戶用的,而不是告訴用戶我的邏輯很清晰哦。用戶關心產品的邏輯么?用戶關心的是快速的完成他的任務,邏輯層次清晰是服務于此的而不是為此設置障礙。
很多優秀的設計上都能看到此理念的實踐。比如,蘋果iAd廣告系統中【新建廣告活動頁】選“推廣產品”,不是只列出可選產品,而是還能夠添加產品,且添加產品【Add a Product】排在很醒目的第一個。
按邏輯層級優先的觀點:“添加產品”和其他產品不是一個層級的啊!選擇產品時應該只列出產品,如果想添加新產品 就應該先從【新建廣告活動頁】退出,然后到【我的產品模塊】添加產品,然后再回到【新建廣告活動頁】重新創建活動(如下圖藍色線路所示)。聽著都累是不是? 對比看看黃色路線,簡單吧?
蘋果也發現了這一點。所以,在蘋果iAd廣告系統的【我的產品】模塊里,壓根就沒有“添加產品”按鈕。有趣的是,本來去年還有的,但我剛剛看已經去掉了。現在,添加產品就只有一個入口,只能在新建廣告活動的時候添加。
我心中的完美方案
實際上,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我深深的認為成熟的系統推薦就應該做準確了。用戶輸入需求(比如用戶要達到一個什么目的和效果),系統把最適合他的內容推薦出來,用戶僅僅微調就滿足需求。
但是現實情況是 做一件事很難一開始就完美(無奈臉),都是從不完美逐步優化 到趨近于完美的。
最后,重復一遍最重要的話:
優秀的產品設計不是為產品結構而設計,而是為用戶完成任務而設計?
----------------------------------------------------------------
后續:
這事挺有趣,我給產品看了他們想要的那個方案的具體頁面以后,他們也覺得太復雜了。之后領導介入了,領導喜歡第三種方案的邏輯,即“推薦項默認選中”,但出于推薦準確性的考量,又要便于手動修改。于是,最后的方案是:在方案一的基礎上,默認推薦項全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