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馬特爾(Yann Martel,1963年6月25日-)是一位加拿大作家。他出生于西班牙薩拉曼卡,父母是加拿大人。
幼時曾旅居哥斯達黎加、法國、墨西哥、加拿大,成年后做客伊朗、土耳其及印度。畢業于加拿大特倫特大學哲學系,其后從事過各種稀奇古怪的行業,包括植樹工、洗碗工、保安等。[1]以《少年Pi的奇幻漂流》獲得2002年的布克獎及亞洲/太平洋美洲文學獎。馬特爾現在住在薩斯卡通(Saskatoon)。
李安導演同名電影原著,獲英國布克獎等6項國際大獎。一艘孤單小船,一個落難少年,一只孟加拉虎,這是南太平樣上,最艱難的生存考驗。小說描寫一個印度男孩和一只叫理查德·帕克的孟加拉虎一起在太平洋上漂流227天后獲得重生的神奇故事。書中如真似幻的海上歷險與天真、殘酷并存的人性矛盾,巧妙契合,更激蕩出高潮不斷的閱讀驚喜。讀者讀過此書后必將引發深深的思考,無論是開放式的結局還是小說對于信仰、生存,乃至人與動物、人與人、人與世界的關系的展現,都會成為每一個讀者深思的問題。難得的是,這樣一本蘊含悠遠、包羅萬象的書確是非常好讀,敘述行云流水,文字不艱澀不花哨,語言樸實且有力量,好讀且讓人欲罷不能。
我是看了李安指導的電影才去看這本書的,看完電影,我也知道了大概的故事情節,在這看書的話,自己就會感覺會有不一樣的感覺。
這個故事就是在讓你思考:假如你也經歷了生死邊界,又看到無數奇觀,在絕望之際使你重燃希望,給大自然的豐盛于你使你愿意拋下所有苦難,那么你愿意相信上帝嗎?
我一直認為人是有自私屬性的,某些事情只有真的發生在過自己身上人才能明白,比如只有在你經歷了生死考驗后最終你活下來了,你才會激動地、自發地想去感謝什么,但感謝什么呢?感謝孟加拉虎?感謝海藻?還是感謝無辜的被你殺害的魚?最終也許你會認為感謝這些恩賜,那么這些恩賜來自于誰呢?是誰在“觀望”你?
同一個結局,兩個截然不同的故事,一個讓你相信上帝,一個讓你對人性從此絕望。至于,選擇相信哪一個,這是一個問題。但你真的認為這是兩種結局嗎?但事實上,在兩個故事之外,還隱藏著一個真實的慘劇:1884年,英國一艘名叫“木犀草”號的輪船沉沒,4名船員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員,還有一個名叫理查德·帕克的17歲男仆。在茫茫的海上漂流中,3名成年船員殺死了孤兒理查德·帕克,分食了他的肉,因此得以生還,在結局中,令人瞠目結舌的是:三人最終都沒有被判死刑,只是被監禁六個月。小說的作者深深地為那個被吃掉的17歲少年而不平,在小說中,他讓理查德·帕克化身為強壯兇猛的老虎,反過來吃掉了斑馬、鬣狗和猩猩。
撇去這個故事,我們再來談這個東西。人的獸性一直伴隨在我們的血脈之中,無論怎么樣,在艱難困苦之中,他總會伴隨出來,人為了生存可以不擇手段。哪怕,做出像派一樣的行為,我們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批判他。人性本是如此,每個人到那個環節到那個地步,都會做出同樣的選擇。我想我們要做的就是,像理查德帕克那樣,再回歸都市之后,隱藏住自己的獸性。變得像社會人一樣溫順。
1.這是不同版本的的“老人與海”以及“魯濱遜漂流記”,而它的不同在于《老人與海》著眼于人的意志與精神,《魯濱遜漂流記》想要表明人的開拓精神以及與自然搏斗的勇氣,而本書更注重于對于人性的講述。如果說前兩本書更具有時代背景賦予的意義,那么本書所傳達的內涵適用于任何時代,因為人是永遠的主題,人性是永恒的論點。更多的人在看完小說或是電影后注重于探究派漂流的事實真相,繼而分析提出各自的觀點,而我在閱讀本書時更注重派對于這一場奇妙,不,應該說是殘酷之旅的感悟。派有太多信仰,他希望兼容一切信仰,因為在他看來最終的道義是相同的,可是由于門戶之見,所有人都認為派是個沒有真正信仰的人。人們都認為認為人本應該選一個神,而派選擇相信一切的神,這些神們帶給派的不是活下去的勇氣,而是讓他看到了生命的殘酷和寶貴。作者對于許多現象的描述用了較為風趣幽默的措辭,然而這背后實是血淋淋的現實。也許生存在某些困境中,在某種程度上生存成為了人的唯一訴求,一切的道德標準已激勵不了那個情況中的人,也許信仰依舊存在但是它的存在方式,之前認準的信條或許發生了意義上的改變。在派的故事里,他與理查德?帕克的互相激勵是人得以求生的最大勇氣,不至于使人喪失希望,而在孤寂和絕望中選擇生的背面。當恐懼轉化為陪伴,當陪伴間產生了情感,派靠著這樣的信念在支撐著。可是派在重獲新生后,看到的最終還是人性與獸性之間的區別,他回歸到了人性,可是人的身體里總隱藏著獸性,而這一點是所有宗教者不愿意承認的或是企圖掩蓋的。在殘酷的生存之戰和求生執著中,派展露出他獸性的一面,然而他用神性的光輝來籠罩它,以求欺騙自己。劫后余生,派的心里應當清楚明白的知道神性是沒有區別的,然而人對于信仰的盲目性、爭執性才導致了區別,當面臨物質匱乏之際,人的獸性就在蠢蠢欲動,無法擺脫。神性與獸性終是無法相容,可是我更愿相信,人最終有選擇神性與獸性的權利。
2.如果,最后沒有非動物版的故事,一切全憑閱讀者自己聯想和領悟,這本書會否看上去不那么殘酷?
李安的電影中,美輪美奐的視聽沖擊,分散了我們的理性感受,更多是立體的感性接納,完全來不及思考與判斷,然而,若能再次選擇,自己不會閱讀原著了,我知道這個世界和生命的本質,一如作者所想要表達,卻并不享受這一步步揭開表皮的裸露過程,鮮血淋漓的殘忍,心里會很痛很難過。
盡管如此,還是不能不給五顆星的好評,雖然有時候稍微有點啰哩啰嗦,細細咀嚼著大段的哲學與宗教、心理表達,也會有別樣的滋味,誰說小說僅僅只是故事而非隱喻呢?
我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唉…我想自己的宿命會是斑馬或猩猩,即使現在仍然不是素食主義者,面對艱難絕境,放棄生命遠比抗爭要容易得多得多。
一本本書排列在書店的書架上,就像一個個孩子在排隊等著打棒球或踢足球,而我那本書就像一個瘦長而笨拙、根本不適合做運動員的孩子,誰都不愿意讓他加入自己的球隊。它很快便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小說就是有選擇地改變真實,不是嗎?不就是通過扭曲真實而揭示其本質嗎?
當你在生活中經歷了很多痛苦折磨之后,每一次新的痛苦都既令人無法忍受又讓人感到微不足道。
我仍然無法理解他怎么能如此隨便地拋下我,不用任何方式說再見,甚至不回頭看一眼。那種痛就像一把利斧在砍我的心。
的確,我們遇見的人可能改變我們,有時改變如此深刻,在那之后我們成了完全不同的人,甚至我們的名字都不一樣了。
人們遷移是因為焦慮使人備受折磨。因為那種折磨人的感覺,就是無論多么努力工作,所有的努力都將沒有任何結果,無論他們用一年的時間建造了什么,都會在一天之內被別人拆毀。因為有那么一種印象,就是通往將來的道路被堵死了,也許他們沒什么,但是他們的孩子卻不會有好日子。因為感到一切都不會改變,幸福富裕只有在別處才能得到。
我們在地獄里,卻仍然害怕不朽。看看不要讓自己泄氣。可以膽怯,但不可以被打敗。記住:最重要的是精神。如果你有生存的愿望,你就能生存下去。祝你好運!
不,不能指望人性及其種種不可靠的方面。我必須到達陸地,堅實、穩固、可靠的陸地。
我最大的愿望——除了得救之外——就是能有一本書。一本厚厚的書,講的是一個永遠沒有結束的故事。一本我可以一遍又一遍地讀,每讀一遍都有全新的見解和鮮活的感受的書。
我想不出比這更好的傳播虔誠信仰的辦法。沒有講壇的威嚇,沒有惡教堂的譴責,沒有同行的壓力,只有一本經文靜靜地等著和你打招呼,溫柔而有力,就像小姑娘在你頰上的一吻。
如果公開顯示自己的糞便,炫耀糞便的氣味,那就是想要在社交中取得支配地位的標志。相反,將糞便藏起來,或者試圖藏起來,是服從的標志——服從我。
“他是一個那么邪惡的人。更糟的是,他與我心里的邪惡——自私,憤怒,冷酷——相碰撞。我必須與之妥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