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學習思維與元認知》——如何形成深入思考習慣教程
一.什么是深入思考
? ? 深度思考就是不斷逼近問題本質的思考。
? ? 很多時候我們都無法做到在第一次對某問題進行思考時就觸其本質,但卻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問與深度思考后。越來越接近它的本質,直到有一天終于觸及那個本質,并將它言簡意賅的表達出來。比如“自由”是什么? 清晰說出它的本質可不僅靠一次深度思考就能做到的。如果將這個定義具體化,可以看到它有如下5方面的表現。
1、精準的用詞和打比方
? ? ? 著名的商業咨詢顧問劉潤曾說“所謂洞察本質,就是會打比方”。只有在洞察事物的本質后,才會聯系到大家所熟知的事物,從而打出精妙的比方。比如,劉潤老師在文中舉例,小米生態鏈的負責人劉德跟他說“小米生態鏈中為什么會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產品。原因是這些生意對于小米而言是“烤紅薯”生意。小米發展到今天,已經有3億用戶,其中2.5億是活躍用戶,他們除了需要小米手機、充電寶、手環等科技產品外,也需要毛巾、床墊等高品質日用品。所以與其讓這些流量白白耗散掉,不如利用這些流量來轉化一些營業額。就像一個火熱的爐子,它的熱氣散就散了,不如借助余熱順便來烤一些紅薯。
? ? ? 這個“烤紅薯生意”,就是因為洞察了這種生意的本質,而這無疑就是深度思考的結果。
2、對各種概念及概念間的關系有清晰的理解和表述
? ? ? 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常會癡迷于一些重要概念的定義。比如:“什么是愛?”佛洛姆在他的《愛的藝術》中給“愛”這個概念下了定義:“真正的愛是要喚起對方的生命力,也就是要豐富別人的。”
? ? ? 像這樣對概念的清晰理解與表述,絕對是經過很多次“深度思考”才能得到的。
? ? ? 而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對愛的定義則是”愛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納。” 比如:“什么是幸福?”哲學家伊壁鳩魯說:“幸福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對“幸福”這個概念的定義也進行了多年的求索和深度思考。在他的幸福1.0版本中,他認為幸福就是生活滿意度,包含有三個不同元素:積極情緒、投入和意義。十年之后,他又提出了幸福2.0。此時,他將幸福定義為生命的豐盈和蓬勃,包含了五個元素:積極情緒、投入、意義、人際關系和成就。
? ? ? 正如之前所說,深度思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思考,更多時候它都是持續的思考狀態。
? ? ? 在這樣持續的思考中,深度思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思考,更多時候它都是持續的思考狀態。
? ? ? 在這樣持續的思考中,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直至觸及。
? ? ? 然而,如果一個人沒有足夠的閱歷,沒有看過足夠的書,單單只憑“深度思考”怕也是無用。
? ? 閱歷、閱讀和與人交流,就像是不同類型的催化劑,可以不斷催化“深度思考”這個過程,幫助它一次次的發酵,最終走近問題的本質。
3、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 ? ? 劉未鵬在他的《暗時間》一書中寫到:看一個問題的解法,必然要看其解法所誕生的過程,背后是否隱藏著更具一般性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原則。否則這個解法就只是一個問題的解法,記住了也無法推廣。
? ? ? 而相反,如果我們能“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我們就能提煉出更具一般性的解決思路與原則,這種思路和原則就可以被遷移去解決其他領域的問題。
? ? ? 舉例來說,你看了一個電影,連連稱好。我問你:“好在哪里?”你說:“很感人。”這個簡單的回答顯然是沒有經過“深度思考”,這就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4、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覺知
? ? ? 常常深度思考的人,不論對概念還是問題都會有持續的思考。這種習慣也會遷移到對自己的探究之中,從而擁有更加深刻的自我覺知。
? ? ? 舉例來說,你發現每次只要男朋友拒絕了你約會的要求,你都會非常生氣,即使他的拒絕理由十分合理。
? ? ? 這個時候如果能進行深度思考,也許你會發現,每次都生氣的根本原因在于你有一個十分強烈的EGO(自我),這個強烈的EGO讓你很難心平氣和的接受拒絕。
? ? ? 然后你繼續思考,為什么自己會有如此強烈的EGO呢?
? ? ? 這個問題很難馬上就有答案,但隨著思考的深入和在腦中長時間的停留,你最終會有屬于自己的答案。
? ? ? 這樣的過程就是自我覺知。
5、比一般人更能發現規律、趨勢以及掩蓋在趨勢下不變的東西
? ? ? 看到一件事只想到一件事,看到一個問題只想到一個問題,而不是發現背后隱藏的規律,這樣的人顯然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二、流程圖
三、理論支持
? ? ? 首先,深入思考要有相關的廣博知識:如果對要思考的內容都不能了解到知識的全貌,那要深度思考真的有點困難。另外,知識本身還要有價值,所謂的價值,就是可以將該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并對實踐起到指導作用。
? ? ? 其次,深入思考關鍵是找到知識之間的聯系:各個知識零散各地,雖然看似學了很多的知識,但是都是知識簡單的堆砌,就如同蓋房子一樣,磚木整齊堆放,但是沒有水泥將之加固,一陣風輕輕一吹也就會倒掉的。知識也是一樣的,不建立之間的聯系,就不能很好的進行應用,所以學霸總不是那個最勤奮的人,而是總是那個觸類旁通,能舉一反三的人。
? ? ? 最后,盡力將大腦中的想法都寫出來,讓大腦中模糊而混亂的邏輯變得清晰,可視化的好處在于,明確事情的整個脈絡,做事的各個步驟的關聯,區分輕重緩急,對于困難的事,不是說整個過程都難做,而是要把握好關鍵幾步,抓住重點人或事,另外,你會發現疏忽的幾個重點,以及背后的原因,是你沒有想到,卻關系事情成敗的“命脈”。當你將想法寫在紙上時,你會發現問題與你想的有很大差異,從而有目的性地調整你的行動,實際的效果更加明晰,你擔心的或發愁的或輕視的都將不存在,所有都化作具體的行動。只要這樣做,便可以使最基本的“思考能力”得到鍛煉。這個方法不僅可以幫助我們深入思考,還能夠讓我們逐漸接近“零秒思考”這一終極境界。
四、自身事例
1、(來自周柯宇)
我在大學生學習思維與元認知課程中學到了“認知動機”的相關知識,在課后對于課上老師講的“內喚外”知識進行了深入思考;其次我聯系了我專業方面的知識,比如電商里的商業模式“B2C”“C2B”,我思考后發現,內喚外的最終目標還是要喚醒更多的內部動機,所以在我的文中提出了“內喚外喚內”這樣的模式,類似電商中的“B2C2B”;最后我將這些想法寫在了反思報告中,在寫的過程中思路更加清晰,最終通過深入思考解決了課堂中遇到的難題,對于結果我很滿意。
? ? ? ? ? ? ? ? ? ? ? ? ? ? ? ? ? ? ? ? ? ? by關云、周柯宇